home
search
靈樞 » 寒熱病
【內容】

皮寒熱者,不可附席,毛髮焦,鼻槁腊,不得汗,取三陽之絡,以補手太陰。肌寒熱者,肌痛,毛髮焦而脣槁腊,不得汗,取三陽於下,以去其血者,補足太陰,以出其汗。骨寒熱者,病無所安,汗注不休,齒未槁,取其少陰於陰股之絡。齒已槁,死不治,骨厥亦然。

骨痹舉節不用而痛,汗注煩心,取三陰之經補之。身有所傷、血出多,及中風寒,若有所墮墜,四支懈惰不收,名曰體惰,取其小腹臍下三結交。三結交者,陽明、太陰也,臍下三寸,關元也。厥痹者,厥氣上及腹,取陰陽之絡,視主病也,寫陽補陰經也。

頸側之動脈人迎。人迎,足陽明也,在嬰筋之前。嬰筋之後,手陽明也,名曰扶突。次脈,足少陽脈也,名曰天牖。次脈,足太陽也,名曰天柱。腋下動脈,臂太陰也,名曰天府

  • 陽迎頭痛,胸滿不得息,取之人迎
  • 暴瘖氣鞕,取扶突與舌本,出血。
  • 暴聾氣蒙,耳目不明,取天牖
  • 暴攣癇眩,足不任身,取天柱
  • 暴癉內逆,肝肺相搏,血溢鼻口,取天府
此為天牖五部。

臂陽明有入頄、徧齒者,名曰大迎。下齒齲,取之臂,惡寒補之,不惡寒寫之。

(1)太陽有入頄、徧齒者,名(2)角孫。上齒齲,取之在鼻與頄前,方病之時,其脈盛,盛則寫之,虛則補之(3)。一曰取之出鼻外(4)

足陽明有挾鼻入於面者,名曰懸顱,屬口對,入繫目本,視有過者取之,損有餘,益不足,反者益其(5)

足太陽有通項入於腦者,正屬目本,名曰眼系,頭目苦痛,取之在項中兩筋間,入腦乃別(6)陰蹻、陽蹻,陰陽相交,陽入陰,陰出陽,交於目銳眥(7),陽氣盛則瞋目,陰氣盛則瞑目(8)

熱厥,取足太陰、少陽,皆留之。寒厥,取足陽明、少陰於足,皆留之。舌縱涎下,煩悗,取足少陰。振寒洒洒,鼓頷,不得汗出,腹脹煩悗,取手太陰。刺虛者,刺其去也;刺實者,刺其來也。

春取絡脈,夏取分腠,秋取氣口,冬取經輸,凡此四時,各以時為齊。絡脈治皮膚,分腠治肌肉,氣口治筋脈,經輸治骨髓。

五藏身有五部,伏免一,腓二,腓者,腨也,背三,五藏之俞四,項五。此五部有癰疽者,死。

病始手臂者,先取手陽明太陰而汗出。病始頭首者,先取項太陽而汗出。病始足脛者,先取足陽明而汗出。臂太陰可汗出,足陽明可汗出。故取陰而汗出甚者,止之於陽。取陽而汗出甚者,止之於陰。

凡刺之害,中而不去則精泄,不中而去則致氣,精泄則病甚而恇,致氣則生為癰疽也。

  1. 《甲乙經》「足」作「手」。
  2. 原本「名」誤作「多」。
  3. 《太素》「入頄」作「入頰」;「頄前」作「鼽前」;無一「盛」字。
  4. 《太素》「鼻外」作「眉外」,下有「方盛之時,盛寫虛補」,《甲乙經》同。
  5. 《太素》、《甲乙經》「其」作「甚」。
  6. 《太素》「入腦乃別」四字屬上文。
  7. 「銳眥」當是「內眥」之誤。
  8. 《甲乙經》兩「盛」皆作「絕」。「瞋」作「瞑」。「瞑目」作「眠」。

上一節 五邪
癲狂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