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灵枢 » 寒热病
【內容】

皮寒热者,不可附席,毛发焦,鼻槁腊,不得汗,取三阳之络,以补手太阴。肌寒热者,肌痛,毛发焦而唇槁腊,不得汗,取三阳于下,以去其血者,补足太阴,以出其汗。骨寒热者,病无所安,汗注不休,齿未槁,取其少阴于阴股之络。齿已槁,死不治,骨厥亦然。

骨痹举节不用而痛,汗注烦心,取三阴之经补之。身有所伤、血出多,及中风寒,若有所堕坠,四支懈惰不收,名曰体惰,取其小腹脐下三结交。三结交者,阳明、太阴也,脐下三寸,关元也。厥痹者,厥气上及腹,取阴阳之络,视主病也,写阳补阴经也。

颈侧之动脉人迎。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婴筋之后,手阳明也,名曰扶突。次脉,足少阳脉也,名曰天牖。次脉,足太阳也,名曰天柱。腋下动脉,臂太阴也,名曰天府

  • 阳迎头痛,胸满不得息,取之人迎
  • 暴瘖气鞕,取扶突与舌本,出血。
  • 暴聋气蒙,耳目不明,取天牖
  • 暴挛痫眩,足不任身,取天柱
  • 暴瘅内逆,肝肺相搏,血溢鼻口,取天府
此为天牖五部。

臂阳明有入頄、徧齿者,名曰大迎。下齿龋,取之臂,恶寒补之,不恶寒写之。

(1)太阳有入頄、徧齿者,名(2)角孙。上齿龋,取之在鼻与頄前,方病之时,其脉盛,盛则写之,虚则补之(3)。一曰取之出鼻外(4)

足阳明有挟鼻入于面者,名曰悬颅,属口对,入系目本,视有过者取之,损有余,益不足,反者益其(5)

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正属目本,名曰眼系,头目苦痛,取之在项中两筋间,入脑乃别(6)阴蹻、阳蹻,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眦(7),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8)

热厥,取足太阴、少阳,皆留之。寒厥,取足阳明、少阴于足,皆留之。舌纵涎下,烦悗,取足少阴。振寒洒洒,鼓颔,不得汗出,腹胀烦悗,取手太阴。刺虚者,刺其去也;刺实者,刺其来也。

春取络脉,夏取分腠,秋取气口,冬取经输,凡此四时,各以时为齐。络脉治皮肤,分腠治肌肉,气口治筋脉,经输治骨髓。

五藏身有五部,伏免一,腓二,腓者,腨也,背三,五藏之俞四,项五。此五部有痈疽者,死。

病始手臂者,先取手阳明太阴而汗出。病始头首者,先取项太阳而汗出。病始足胫者,先取足阳明而汗出。臂太阴可汗出,足阳明可汗出。故取阴而汗出甚者,止之于阳。取阳而汗出甚者,止之于阴。

凡刺之害,中而不去则精泄,不中而去则致气,精泄则病甚而恇,致气则生为痈疽也。

  1. 《甲乙经》“足”作“手”。
  2. 原本“名”误作“多”。
  3. 《太素》“入頄”作“入颊”;“頄前”作“鼽前”;无一“盛”字。
  4. 《太素》“鼻外”作“眉外”,下有“方盛之时,盛写虚补”,《甲乙经》同。
  5. 《太素》、《甲乙经》“其”作“甚”。
  6. 《太素》“入脑乃别”四字属上文。
  7. “锐眦”当是“内眦”之误。
  8. 《甲乙经》两“盛”皆作“绝”。“瞋”作“瞑”。“瞑目”作“眠”。

上一節 五邪
癫狂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