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论脉 (1~21) » 第十四难 脉有损至
【內容】

脉有损至,何谓也?然:至之脉,

  • 一呼再至曰平,
  • 三至曰离经,
  • 四至曰夺精,
  • 五至曰死,
  • 六至曰命绝,
此至之脉也。

何谓损?

  • 一呼一至曰离经,
  • 再呼一至曰夺精,
  • 三呼一至曰死,
  • 四呼一至命绝,
此损之脉也。至脉从下上,损脉从上下也。

损脉之为病奈何?然:

  • 一损损于皮毛,皮聚而毛落;
  • 二损损于血脉,血脉虚少,不能荣于五藏六府;
  • 三损损于肌肉,肌肉消瘦,饮食不能为肌肤;
  • 四损损于筋,筋缓不能自收持;
  • 五损损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
反此者,至于收病也。从上下者,骨痿不能起于床者死;从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

治损之法奈何?然:

  • 损其肺者,益其气;
  • 损其心者,调其荣卫;
  • 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
  • 损其肝者,缓其中;
  • 损其肾者,益其精。
此治损之法也。

脉有一呼再至,一吸再至;有一呼三至,一吸三至;有一呼四至;一吸四至,有一呼五至,一吸五至;有一呼六至;一吸六至,有一呼一至,一吸一至;有再呼一至,再吸一至;有呼吸再至。脉来如此,何以别知其病也?然:

  • 脉来一呼再至,一吸再至,不大不小曰平;
  • 一呼三至,一吸三至,为适得病。前大后小,即头痛目眩,前小后大,即胸满短气;
  • 一呼四至,一吸四至,病欲甚,脉洪大者,苦烦满,沉细者,腹中痛。滑者伤热,濇者中雾露;
  • 一呼五至,一吸五至,其人当困,沉细夜加,浮大昼加,不大不小,虽困可治,其有大小者为难治;
  • 一呼六至,一吸六至,为死脉也。沉细夜死,浮大昼死;
  • 一呼一至,一吸一至,名曰损,人虽能行,犹当着床,所以然者,血气皆不足故也;
  • 再呼一至,再吸一至,呼吸再至,名曰无魂,无魂者当死也,人虽能行,名曰行尸。
  • 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
  • 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能为害,所以然者,譬如人之有尺,树之有根,枝叶虽枯槁,根本将自生,脉有根本,人有元气,故知不死。

【注】

  1. 平人之脉,一呼再至,一吸再至,呼吸定息,脉四至,加之则为过,减之则不及,过与不及,所以为至为损焉。
    1. 离经者,离其经常之度也。
    2. 夺精,精气衰夺也。
  2. 至脉从下而逆上,由肾而之肺也。
  3. 损脉从上而行下,由肺而之肾也。
  4. 谢氏曰:“平人一呼再至,脉行三寸,今一呼三至,则脉行四寸半,一息之间行九寸,二十息之间一百八十丈,比平人行速,过六十丈,此至脉之离经也。平人一呼脉再至,行三寸,今一呼一至,只得一寸半,二十息之间,脉迟行六十丈,此损脉之离经也。若夫至脉之夺精,一呼四至,则一息之间,行一尺二寸。损脉之雄精,二呼一至,则一息之间,行三寸,其病又甚矣,过此者死而命绝也。”
  5. “至于收病也”,当作“至脉之病也”,“于收”二字误。
  6. 肺主皮毛,心主血脉,脾主肌肉,肝主筋,肾主骨,各以所主而见其所损也。
  7. 反此为至脉之病者,损脉从上下,至脉则从下上也。
  8. 肺主气,心主血脉,肾主精,各以其所损而调治之。
  9. 荣卫者,血脉之所资也。
  10. 脾主受谷味,故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如春夏食凉食冷,秋冬食温食热,及衣服起居,各当其时是也。
  11. 肝主血,血虚则中不足。一云肝主怒,怒能伤肝,故损其肝者,缓其中。经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缓者,和也。
  12. 此再举损至之为问答也。
    1. 盖前之损至,以五藏自病得之于内者而言。后则以经络血气,为邪所中之微甚,自外得之者而言也。
    2. 其曰呼吸再至,即一呼一至,一吸一至之谓,疑衍文也。
  13. 一息四至,是为平脉,一呼三至,一吸三至,是一息之间,脉六至,比之平人多二至,故曰适得病未甚也,然又以前大后小,前小后大,而言病能也。前后非言寸尺,犹十五难前曲后居之前后,以始末言也。
  14. 一呼四至,一吸四至,病欲甚矣,故脉洪大者,苦烦满,病在高也。沈细者,腹中痛,病在下也。各以其脉言之。
    1. 滑为伤热者,热伤气而不伤血,血自有余,故脉滑也。濇为中雾露者,雾露之寒,伤人荣血,血受寒,故脉濇也。
  15. 一呼五至,一吸五至,其人困矣,若脉更见浮大沈细,则各随画夜而加剧,以浮大顺昼,阳也,沈细顺夜,阴也,若不见二者之脉,人虽困犹可治,小大即沈细浮大也。
  16. 一呼六至,一吸六至,增之极也,故为死脉,沈细夜死,浮大昼死,阴遇阴,阳遇阳也。
  17. 一呼一至,一吸一至,名曰损,以血气皆不足也。再呼一至,再吸一至,谓两息之间,脉再动,减之极也,经曰“形气有余,脉气不足者死”,故曰无魂而当死也。
  18. 譬如二字,当在人之有尺下。
  19. 此又以脉之有无,明上下部之病也。
    1. 纪氏曰:上部有脉,下部无脉,是邪实井于上,即当吐也。若无吐证,为上无邪而下气竭,故云当死。
    2. 东垣李氏曰:下部无脉,此木郁也,饮食过饱,填塞于胸中太阴之分,而春阳之令不得上行故也,是为木郁,木郁则达之,谓吐之是也。
    3. 谢氏曰: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者,阴气盛而阳气微,故虽困无能害。上部无脉,如树枝之槁,下部有脉,如树之有根,可以望其生也。
  20. 四明陈氏曰:至,进也,阳独盛而至数多也。损,减也,阴独盛而至数少也。至脉从下上,谓无阴而阳独行,至于上,则阳亦绝而死矣。损脉从上下,谓无阳而阴独行,至于下,则阴亦尽而死矣。
  21. 一难言“寸口以决藏府死生吉凶”,谓气口为五藏主也。四难言“脾受谷味,其脉在中”,是五藏皆以胃为主,其脉则主关上也。此难言人之有尺,譬如树之有根,脉有根本,人有元气,故知不死,则以尺为主也。此越人所错综其义,散见诸篇,以见寸关尺各有所归重云。

【其它相关项目】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