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論病 (48~61) » 第五十八難 傷寒有五
【內容】

傷寒有幾?其脈有變不?然: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其所苦各不同。

  • 中風之脈,陽浮而滑,陰濡而弱。
  • 濕溫之脈,陽浮而弱,陰小而急。
  • 傷寒之脈,陰陽俱盛而緊濇。
  • 熱病之脈,陰陽俱浮,浮之而滑,沉之散濇。
  • 溫病之脈,行在諸經,不知何經之動也,各隨其經所在而取之。
傷寒有汗出而癒,下之而死者;有汗出而死,下之而癒者,何也?然:陽虛陰盛,汗出而癒,下之即死;陽盛陰虛,汗出而死,下之而癒。

寒熱之病,候之如何也?然:皮寒熱者,皮不可近席,毛髮焦,鼻槁,不得汗;肌寒熱者,皮膚痛,唇舌槁,無汗;骨寒熱者,病無所安,汗注不休,齒本槁痛。

【註】

  1. 變,當作辨,謂分別其脈也。
  2. 紀氏曰:「汗出惡風者,謂之傷風。無汗惡寒者,謂之傷寒。一身盡疼,不可轉側者謂之溼溫。冬傷於寒,至夏而發者,謂之熱病。非其時而有其氣,一歲之中,病多相似者,謂之溫病。」
  3. 上文言傷寒之目,此言其脈之辨也。
  4. 陰陽字皆指尺寸而言。
  5. 楊氏曰「溫病乃是疫癘之氣,非冬感于寒,至春變為溫病者,散行諸經,故不可預知,臨病人而診之,知在何經之動,乃隨而治之。」
  6. 謝氏曰:「仲景傷寒例云,冬時嚴寒,萬類收藏,君子周密,則不傷於寒,觸冒者乃名傷寒耳其,傷於四時之氣,皆能為病,以傷寒為毒者,以其最成殺厲之氣也,中而即病者,名曰傷寒,不即病者,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暑病,暑病者,熱極而重於溫也。」又曰:「陽脈浮滑,陰脈濡弱,更過於風,變為風溫,今按仲景例,風溫與難經中風脈同,而無溼溫之說。」又曰「難經言溫病,即仲景傷寒例中,所言溫瘧、風溫、溫毒、溫疫,四溫病也,越人言其概而未詳,仲景則發其秘而條其脈,可謂詳矣。」
  7. 龐安常傷寒總論云:「難經載五積傷寒,言溫病之脈,行在諸經,不知何經之動,隨其經所在而取之,據難經,溫病又是四種,傷寒感異氣而變成者也。所以王叔和云,陽脈浮滑,陰脈濡弱,更遇於風,變成風溫,陽脈洪數,陰脈實大,更遇溼熱,變為溫毒,溫毒為病最重也,陽脈濡弱,陰脈弦緊,更遇溼氣,變為溼溫,脈陰陽俱盛,重感於寒,變為溫瘧,斯乃同病異名,同脈異經者也,所謂隨其經所在而取之者,此也。」龐氏此說,雖不與難經同,然亦自一義例,但傷寒例言溫疫而無溼溫,叔和言溼溫而無溫疫,此亦異耳。
  8. 受病為虛,不受病者為盛,唯其虛也,是以邪湊之,唯其盛也,是以邘不入,即外臺所謂「表病裏和,裏病表和」之謂,指傷寒傳變者而言之也。
  9. 表病裏和,汗之可也,而反下之,表邪不除裏氣復奪矣。
  10. 裏病表和,下之可也,而反汗之,裏邪不退,表氣復奪矣,故云死。所以然者,汗能亡陽,下能損陰也。
  11. 此陰陽字指表裏言之。
  12. 經曰:「誅伐無過,命曰大惑」,此之謂歟。
  13. 靈樞二十一篇曰:「皮寒熱者,不可陰席,毛髮焦鼻槁腊,不得汗,取三陽之絡,以補手太陰。肌寒熱者,肌痛,毛髮焦而唇稿腊,不得汗,取三陽於下,以去其血者,補足太陰以出其汗。骨寒熱者,病無所安,(謂一身百脈無有是處也)汗注不休,齒未槁,取其少陰股之絡,齒己槁,死不治。」
  14. 愚按:此蓋內傷之病,因以類陰之,東垣內外傷辨,其兆於此乎?

【其它相關項目】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