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中焦篇 » 風溫、溫熱、溫疫、溫毒、冬溫 » 增液湯 調胃承氣湯
【內容】

陽明溫病,無上焦證,數日不大便,當下之。若其人陰素虛,不可行承氣者,增液湯主之。服增液湯已,周十二時觀之,若大便不下者,合調胃承氣湯微和之。

【註】

  1. 此方所以代吳又可承氣養榮湯法也。
  2. 妙在寓瀉於補,以補藥之體,作瀉藥之用,既可攻實,又可防虛。
  3. 余治體虛之溫病,與前醫誤傷津液,不大便,半虛半實之證,專以此法救之,無不應手而效。
  4. 徵按二十年來,予以此法救溫病體虛之當下者,取效屢矣,頗以為獨得之奇,而不知鞠通之有是方也,所見略同。

【方劑】

增液湯 (鹼寒苦甘法)
元參一兩 麥冬八錢連心 細生地八錢
水八杯,煮取三杯,口乾則與飲令盡,不便,再作服。

方論:

  1. 溫病之不大便,不出熱結液乾二者之外。其偏於陽邪熾甚熱結之實證,則從承氣法矣。其偏於陰虧液涸之半虛半實證,則不可混施承氣,故以此法代之。
  2. 獨取元參為君者,元參味苦鹹微寒,壯水制火,通二便,啟腎水上潮於天,其能治液乾,固不待言,本經稱其主治腹中寒熱積聚,其並能解熱結可知。
  3. 麥冬治心腹結氣,傷中傷飽,胃絡脈絕,贏瘦短氣,亦係能補能潤能通之品,故以為之佐。
  4. 生地亦主寒熱積聚,逐血痹,用細者取其補而不膩,兼能走絡也。
  5. 三者合用,作增水行舟之計,故湯名增液,但非重用不為功。
  6. 本論於陽明下證峙立三法:熱結液乾之大實證,則用大承氣。偏於熱結而液不乾者,旁流是也,則用調胃承氣。偏於液乾多而熱結少者,則用增液。所以迴護其虛,務存津液之心法也。
  7. 吳又可純恃承氣以為攻病之具,用之得當則效。用之不當,其弊有三:一則邪在心包陽明兩處,不先開心包,徒攻陽明,下後仍然昏惑讝語,亦將如之何哉?吾知其必不救矣。二則體虧液涸之人,下後作戰汗,或隨戰汗而脫,或不蒸汗,徒戰而脫。三者下後雖能戰汗,以陰氣大傷,轉成上嗽下泄,夜熱早涼之怯證,補陽不可,救陰不可,有延至數月而死者,有延至歲餘而死者,其死均也。
  8. 在又可當日溫疫盛行之際,非尋常溫病可比,又初創溫病治法,自有矯枉過正,不暇詳審之處,斷不可概施於今日也。
  9. 本論分別可與不可與,可補不可補之處,以俟明眼裁定,而又為此按語於後,奉商天下之欲救是證者,至若張氏有以甘溫辛熱立法者,濕溫有可用之處,然須兼以苦泄淡滲,蓋治外邪宜通不宜守也;若風溫溫熱溫疫溫毒,斷不可從。

益胃湯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