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阳明温病,下之不通,其证有五:应下失下,正虚不能运药,不运药者死,新加黄龙汤主之。喘促不宁,痰涎壅滞,右寸实大,肺气不降者,宣白承气汤主之。左尺牢坚,小便赤痛,时烦渴甚,导赤承气汤主之。邪闭心包,神昏舌短,内窍不通,饮不解渴者,牛黄承气汤主之。津液不足,无水舟停者,间服增液,再不下者,增液承气汤主之。

【注】

  1. 经谓“下不通者死”,盖下而至于不通,其为危险可知,不忍因其危险难治,而遂弃之。兹按温病中下之不通者,共有五因:
  2. 其因正虚不运药者,正气既虚,邪气复实,勉拟黄龙法,以人参补正,以大黄逐邪,以冬地增液,邪退正存一线,即可以大队补阴而生,此邪正合治法也。
  3. 其因肺气不降,而里证又实者,必喘促寸实,则以杏仁石膏宣肺之痹,以大黄逐肠胃之结,此脏腑合治法也。
  4. 其因火腑不通,左尺必现牢坚之脉,小肠热盛,下注膀胱,小便必涓滴,赤痛也,则以导赤去淡通之阳药,加连柏之苦通火腑,大黄、芒硝、承胃气而通大肠,此二肠同治法也。
  5. 其因邪闭心包,内窍不通者,前第五条已有先与牛黄丸,再与承气之法。此条系已下而不通,舌短神昏,闭已甚矣。饮不解渴,消亦甚矣。较前条仅仅讝语,则更急而又急,立刻有闭脱之虞,阳明大实不通,有消亡肾液之虞,其势不可稍缓须臾,则以牛黄丸开手少阴之闭,以承气急泻阳明,救足少阴之消,此两少阴合治法也。再此条亦系三焦俱急,当与前第十条用承气陷胸合法者参看。
  6. 其因阳明太热,津液枯燥,水不足以行舟,而结粪不下者,非增液不可,服增液两剂,法当自下,其或脏燥太甚之人,竟有不下者,则以增液合调胃承气汤缓缓与服,约二时服,半杯沃之,此一腑中气血合治法也。

【方剂】

新加黄龙汤 (苦甘碱法)
细生地五钱 生甘草二钱 人参一钱五分另煎 生大黄三钱 芒硝一钱 元参五钱 麦冬五钱连心 当归一钱五分 海参二条洗 姜汁六匙
水八杯,煮取三杯,先用一杯,冲参汁五分,姜汁二匙,顿服之。如腹中有响声,或转失气者,为欲便也。候一二时不便,再如前法服一杯,候二十四刻不便,再服第三杯,如服一杯即得便,止后服,酌服益胃汤一剂,余参或可加入。

方论:

  1. 此处方以无可处之地,勉尽人力,不肯稍有遗憾之法也。
  2. 旧方用大承气加参地当归。
  3. 须知正气久耗,而大便不下者,阴阳俱惫,尤重阴液消亡,不得再用枳朴伤气而耗液,故改用调胃承气,取甘草之缓,合人参补正,微点姜汁,宣通胃气,代枳朴之用,合人参液最宣胃气。
  4. 加麦、地、元参保津液之难保,而又去血结之积聚,姜汁为宣气分之用,当归为宣血中气分之用。
  5. 再加海参者,海参咸能化坚,甘能补正,按海参之液,数倍于其身,其能补液可知,且蠕动之物,能走络中血分,病久者必入络,故以之为使也。

【方剂】

宣白承气汤 (苦辛淡法)
生石膏五钱 生大黄三钱 杏仁粉二钱 栝蒌皮一钱五分
水五杯,煮取二杯,先服一杯,不知,再服。

【方剂】

导赤承气汤
赤芍三钱 细生地五钱 生大黄三钱 黄连二钱 黄柏二钱 芒硝一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先服一杯,不下,再服。

【方剂】

牛黄承气汤
即用前安宫牛黄丸二丸化开,调生大黄末三钱;先服一半,不知,再服。

【方剂】

增液承气汤
即于增液汤内加大黄三钱,芒硝一钱五分,水八杯,煮取三杯,先服一杯,不知,再服。

上一節 增液
栀子豉汤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