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中焦篇 » 寒濕 » 理中湯 五苓散 四逆湯 桂枝湯
【內容】

濕傷脾胃兩陽,既吐且利,寒熱身痛,或不寒熱,但腹中痛,名曰霍亂。寒多不欲飲水者,理中湯主之。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四逆湯主之。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宜桂枝湯小和之。

【註】

  1. 按霍亂一證,長夏最多,本與陽虛,寒濕凝聚,關係非輕,傷人於頃刻之間,奈時醫不讀金匱,不識病源,不問輕重,一概主以藿香正氣散,輕者原有可愈之理,重者死不旋踵,更可笑者,正氣散中加黃連、麥冬,大用西瓜,治渴欲飲水之霍亂病者,豈堪命乎?瑭見之屢矣,故特採金匱原文,備錄於此。
  2. 胃陽不傷不吐,脾陽不傷不瀉,邪正不爭不痛,榮衛不乖不寒熱,以不飲水之故,知其為寒,多主以理中湯,溫中散寒,人參、甘草,胃之守藥,白朮、甘草,脾之守藥,乾薑能通能守,上下兩泄者,故脾胃兩守之,且守中有通,通中有守,以守藥作通用,以通藥作守用。
  3. 若熱欲飲水之證,飲不解渴,而吐泄不止,則主以五苓,邪熱須從小便去,膀胱為小腸之下游,小腸火腑也。五苓通前陰,所以守後陰也,太陽不開,則陽明不闔,開太陽正所以守陽明也。此二湯皆有一舉兩得之妙。
  4. 吐利則脾胃之陽虛,汗出則太陽之陽亦虛,發熱者浮陽在外也。惡寒者,實寒在中也,四肢拘急,脾陽不榮四末,手足厥冷,中土虛而厥陰肝木來乘病者,四逆湯善救逆,故名四逆湯。人參、甘草守中陽,乾薑、附子通中陽,人參、附子護外陽,乾薑、甘草附中陽,中外之陽復回,則群陰退避,而厥回矣。
  5.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中陽復而表陽不和也,故以桂枝湯,溫經絡而微和之。

【方劑】

理中湯 (甘熱微苦法)
此方分量以及後加減法悉照金匱原文用者臨時斟酌。人參 甘草 白朮 乾薑各三兩。水八杯,煮取三杯,溫服一杯,日三服。

加減法:

  • 若臍上築者,腎氣動也,去朮加桂四兩。吐多者去朮加生薑三兩。
  • 下多者還用朮。悸者加茯苓二兩。
  • 渴欲飲水者加朮,足前成四兩半。
  • 腹中痛者加人參,足前成四兩半。
  • 寒者加乾薑,足前成四兩半。
  • 腹滿者去朮加附子一枚。
服湯後如食頃,飲熱粥一升許,微自汗,勿發揭衣被。

【方劑】

五苓散

加減法

  • 腹滿者加厚朴 廣皮各一兩。
  • 渴甚面赤脈大緊而急,搧扇不知涼,飲冰不知冷,腹痛甚,時時躁煩者,格陽也,加乾薑一兩五錢(此條非仲景原文,余治驗也)百沸湯和,每服五錢,日三服。
【註】

  1. 汪按濕溫 濕瘧 寒濕 中寒等證,皆有陰盛格陽。若春溫 風溫 暑熱 溫疫 溫毒,非犯逆則絕無此證,雖或病前病中,兼犯房勞遺洩,亦斷無陰證,而陽盛格陰者,則往往有之,俗醫傳派不清,臨事狐疑,失之毫釐,人命立絕,此條與溫熱門中中下焦陽厥數條參看,庶乎臨證了然,厥功鉅矣。

【方劑】

四逆湯 (辛甘熱法)
分量臨時斟酌。炙甘草〔二兩〕、乾薑〔一兩半〕、生附子〔一枚去皮〕、加人參一兩
水五茶碗,煮取二碗,分二次服。

【註】

  1. 按原方無人參,此獨加人參者,前條寒多不飲水,較厥逆尚輕,仲景已用人參,此條諸陽欲脫,中虛更急,不用人參,何以固內?柯韻伯傷寒注云:仲景凡治虛證,以裡為重,協熱下利脈微弱者,便用人參,汗後身痛脈沉遲者,便加人參,此脈遲而利清穀,且不煩不欬,中氣大虛,元氣已脫,但溫不補,何以救逆乎?觀茯苓四逆之煩躁,且以人參,況通脈四逆,豈得無參,是必有脫落耳,備錄於此存參。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