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下焦篇 » 濕溫 » 加味參苓白朮散
【內容】

噤口痢,嘔惡不饑,積少痛緩,形衰脈弦,舌白不渴,加味參苓白朮散主之。

【註】

  1. 此噤口痢邪少虛多治中焦之法也。
  2. 積少痛緩則知邪少,舌白者無熱,形衰不渴不饑不食,則知胃關欲閉矣。
  3. 脈弦者,金匱謂弦則為減,蓋謂陰精陽氣,俱不足也,靈樞謂諸小脈,陰陽形氣俱不足,勿取以鍼,調以甘藥也。仲景實本於此,而作建中湯,治諸虛不足,為一切虛勞之祖方。李東垣又從此化出補中益氣,升陽益氣,清暑益氣等湯,皆甘溫除大熱法,究不若建中之純,蓋建中以德勝,而補中以才勝者也。調以甘藥者,十二經皆兼氣於胃,胃復則十二經之諸虛不足,皆可復也。
  4. 葉氏治虛多脈弦之噤口痢,倣古之參苓白朮散而加之者,亦同諸虛不足,調以甘藥之義,又從仲景東桓兩法化出,而以急復胃氣為要者也。

【方劑】

加味參苓白朮散
本方甘淡微苦法,加則辛甘化陽芳香悅脾微辛以通微苦以降也。人參二錢 白朮一錢五分炒焦 茯苓一錢五分 扁豆二錢炒 薏仁一錢五分 桔梗一錢 砂仁七分炒 炮薑一錢 肉豆蔻一錢 炙甘草五分
共為極細末,每服一錢五分,香粳米湯調服,日二次。

方論:

  1. 參苓白朮散原方,兼治脾胃,而以胃為主者也,其功但止土虛無邪之泄瀉而已,此方則通宣三焦,提上焦,濇下焦,而以醒中焦為要者也。
  2. 參苓白朮加炙草,則成四君矣。按四君:以參苓為胃中通藥,胃者腑也,腑以通為補也。白朮炙草為脾經守藥,脾者臟以守為補也。茯苓淡滲,下達膀胱,為通中之通,人參甘苦,益肺胃之氣,為通中之守,白朮苦能滲濕,為守中之通,甘草純甘,不兼他味,又為守中之守也。合四君為脾胃兩補之方。
  3. 加扁豆、薏仁、以補肺胃之體。炮薑以補脾腎之用。桔梗從上焦開提清氣。砂仁肉蔻從下焦固澀濁氣,二物皆芳香能濇滑脫,而又能通下焦之鬱滯,益醒脾陽也。
  4. 為末,取其留中也。
  5. 引以香梗米,亦以其芳香悅土,以胃所喜為補也。
  6. 上下斡旋無非冀胃氣漸醒,可以轉危為安也。

上一節 加減瀉心湯
肉蓯蓉湯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