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欬論黃帝問曰:肺之令人欬何也?岐伯對曰:五臟六腑皆令人欬,非獨肺也。帝曰:願聞其狀。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也。其寒飲食入胃,從肺脈上至於肺則肺寒,肺寒則外內合邪因而客之,則為肺欬。五臟各以其時受病,非其時各傳以與之。人與天地相參,故五臟各以治時感於寒則受病,微則為欬,甚則為泄為痛。乘秋則肺先受邪,乘春則肝先受之,乘夏則心先受之,乘至陰則脾先受之,乘冬則腎先受之。肺欬之狀,欬而喘息有音,甚則唾血。心欬之狀,欬則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狀,甚則咽痛喉痺。肝欬之狀,欬則兩脇下痛,甚則不可以轉,轉則兩胠下滿。脾欬之狀,欬則右胠下痛陰陰引肩背,甚則不可以動,動則欬劇。腎欬之狀,欬則腰背相引而痛,甚則欬涎。帝曰:六腑之欬奈何?安所受病?岐伯曰:五臟之久欬,乃移於六腑。脾欬不已,則胃受之,胃欬之狀,欬而嘔,甚則長蟲出。肝欬不已,則膽受之,膽欬之狀,欬嘔膽汁。肺欬不已,則大腸受之,大腸欬狀,欬而遺矢。心欬不已,則小腸受之,小腸欬狀,欬而矢氣,氣與欬俱失。腎欬不已,則膀胱受之,膀胱欬狀,欬而遺溺。久欬不已,則三焦受之,三焦欬狀,欬而腹滿,不欲食飲。此皆聚於胃,關於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臟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腫者治其經。帝曰:善。

生氣通天論曰:秋傷於濕,上逆而欬。

陰陽應象大論曰:秋傷於濕,冬生欬嗽。

示從容論曰:欬嗽煩冤者,是腎氣之逆也。喘欬者,是水氣并陽明也。

脈解篇曰:少陰所謂嘔欬上氣喘者,陰氣在下,陽氣在上,諸陽氣浮,無所依從,故嘔欬上氣喘也。

陰陽別論曰:一陽發病,少氣善欬,善泄。

五臟生成篇曰:欬嗽上氣,厥在胸中,過在手陽明,太陰。

玉機真藏論曰:秋脈不及,則令人喘,呼吸少氣而欬,上氣見血,下聞病音。刺禁論曰:刺中肺,三日死,其動為欬。

評熱病論曰:勞風法在肺下。詳後論證條中。

氣交變大論:凡歲火太過,歲金太過,歲水太過,歲木不及等年,俱有欬證。

五常政大論:凡審平之紀,從革之紀,堅成之紀,少陽司天等年,俱有欬證。

至真要大論:凡少陰司天,太陰司天,少陽司天,陽明司天,陽明之勝,少陰之復,太陰之復,少陽之復,陽明之復,厥陽司天客勝,少陽司天主勝,太陽司天客勝等年,俱有欬證。

五邪篇曰:邪在肺則病皮膚痛,寒熱,上氣喘,汗出,欬動肩背。

繆刺論曰:邪客於足少陽之絡,令人脇痛不得息,欬而汗出。

上一節 論外備用方
論證共四條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