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上古天真论曰:今时之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阴阳应象大论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

宣明五气篇曰: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评热病论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阴虚者,阳必凑之。

本神篇曰: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

通评虚实论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经脉别论曰: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著而为病。

口问篇曰:邪之所在,皆为不足。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下气不足,则乃为痿厥心悗。

逆调论曰: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人身与志不相有,曰死。

玉机真藏论曰:五虚死,五实死。帝曰:愿闻五虚五实。岐伯曰: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谓五实。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虚。帝曰其时有生者,何也?曰: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此其候也。

脉要精微论曰:得守者生,失守者死。得强者生,失强者死。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

海论曰:气海有余者,气满胸中,悗息面赤;气海不足,则气少不足以言。血海有余,则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病;血海不足,亦常想其身小,狭然不知其所病。水谷之海有余,则腹满;水谷之海不足,则饥不受谷食。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卫气篇曰:下虚则厥,上虚则眩。

本输篇曰:三焦者,并太阳之正,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癃闭,虚则遗溺。

五癃津液别篇曰:阴阳不和,则使液溢而下流于阴,髓液皆减而下,下过度则虚,虚故腰背痛而胫酸。

调经论曰:心藏神。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肺藏气。气有余则喘欬上气,不足则息利少气。肝藏血。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脾藏肉。形有余则腹胀,泾溲不利,不足则四肢不用。肾藏志。志有余则腹胀飧泄,不足则厥。

脉解篇曰:内夺而厥,则为瘖俳,此肾虚也。

决气篇曰: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酸,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此其候也。

奇病论曰:身热如炭,颈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气逆,此有余也。有癃者,一日数十溲,此不足也。太阴脉细微如发者,此不足也。饮外得五有余,内得二不足,此其身不表不里,亦正死明矣。

五禁篇帝曰:何谓五夺?岐伯曰:形肉已夺,是一夺也;大夺血之后,是二夺也;大汗出之后,是三夺也;大泄之后,是四夺也;新产及大血之后,是五夺也。此皆不可写。

藏气法时论曰:肝虚则目䀮䀮无所见,耳无所闻,恐惧如人将捕之。心虚则胸腹大,脇下与腰相引而痛。脾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肺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肾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

调经论曰: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故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今血与气相失,故为虚焉。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帝曰:阴之生实奈何?岐伯曰:喜怒不节,则阴气上逆,上逆则下虚,下虚则阳气走之,故曰实矣。帝曰:阴之生虚奈何?曰:喜则气下,悲则气消,消则脉虚空,因寒饮食,寒气薰满,则血泣气去,故曰虚矣。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

刺志论曰:气实形实,气虚形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谷盛气盛,谷虚气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脉实血实,脉虚血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气虚身热,此谓反也。谷入多而气少,此谓反也。谷不入而气多,此谓反也。脉盛血少,此谓反也。脉少血多,此谓反也。夫实者,气入也,虚者,气出也。气实者,热也,气虚者,寒也。

根结篇曰:形气不足,病气有余,是邪胜也,急泻之。形气有余,病气不足,急补之,形气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则重不足;重不足则阴阳俱竭,血气皆尽,五脏空虚,筋骨髓枯,老者绝灭,壮者不复矣。形气有余,病气有余,此谓阴阳俱有余也,急泻其邪,调其虚实。故曰: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此之谓也。

本神篇曰: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