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至真要大論帝曰:願聞陰陽之三也何謂?岐伯曰:氣有多少,異用也。帝曰:陽明何謂也?曰:兩陽合明也。帝曰:厥陰何也?曰:兩陰交盡也。氣之相守司也,如權衡之不得相失也。夫陰陽之氣,清靜則生化治,動則苛疾起,此之謂也。

生氣通天論曰: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

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辟積於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聽,潰潰乎若壞都,汨汨乎不可止。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開闔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并乃狂。陽不勝其陰,則五臟氣爭,九竅不通。是以聖人陳陰陽,筋脈和同,骨髓堅固,氣血皆從。如是則內外調和,邪不能害,耳目聰明,氣立如故。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陰陽應象大論曰:陽化氣,陰成形。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寒氣生濁,熱氣生清。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䐜脹。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重寒則熱,重熱則寒。寒傷形,熱傷氣。氣傷痛,形傷腫。故先痛而後腫者,氣傷形也;先腫而後痛者,形傷氣也。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年六十,陰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則強,不知則老。

太陰陽明論曰:陽者,天氣也,主外;陰者,地氣也,主內。故陽道實,陰道虛。陰氣從足上行至頭,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陽氣從手上行至頭,而下行至足。故曰:陽病者上行極而下,陰病者下行極而上。詳脾胃門。

終始篇曰:陰者主臟,陽者主腑。陽受氣於四末,陰受氣於五臟。

痺論岐伯曰: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陰陽別論曰:剛與剛,陽氣破散,陰氣乃消亡。淖則剛柔不和,經氣乃絕。

寒熱病篇曰:足太陽入腦乃別。陰蹻,陽蹻,陰陽相交,陽入陰,陰出陽,交於目銳眥,陽氣盛則瞋目,陰氣盛則瞑目。

口問篇曰: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陰氣盡而陽氣盛,則寤矣。

大惑論曰:夫衛氣者,晝日行於陽,夜行於陰,故陽氣盡則臥,陰氣盡則寤。

方盛衰論:雷公請問氣之多少,何者為逆?何者為從?帝曰:陽從左,陰從右,老從上,少從下。

上一節 天地氣一
時氣三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