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經絡學 » 奇經八脈 » 督脈
【內容】

﹝循行﹞

督脈穴位圖
督脈循行示意圖

1.本支《靈樞‧營氣》:「足厥陰…其支別者,上額,循巔頂,下項中,循脊,入骶,是督脈也。」指足厥陰肝經上行到「頏顙」後,一支上額,沿頭頂正中,下項背正中,到達骶部,這就是督脈的主要通路。接通十二經和身前的任脈,構成了營氣的運行通路。從營氣的運行來說,督脈走向是由上而下,與任脈的由下而上相連接。但《素問‧骨空論》等則從「氣」(丹田之氣)的產生來論,按從下向上來敘述。

2.起源:《素問‧骨空論》:「督脈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絡循陰器。合纂間,繞纂後,別繞臀,至少陰與巨陽中絡者合。…其男子循莖下至纂,與女子等。」說明督脈之「氣」起源於少腹內,這裡後來稱作「丹田」,《難經‧六十六難》稱作「臍下腎間動氣」。此脈氣下向骨盆中間,女子聯繫陰戶,男子沿陰莖而下,散絡會合于前後陰之間(會陰),繞向肛門後,分別繞行臀部至足少陰與太陽會合處(長強、會陽)。

3.與足太陽、足少陰溝通:《素問‧骨空論》:「少陰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與太陽起于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俠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這裡說的下部的與足少陰腎經相通而聯繫到腎;上部的則與足太陽膀胱經相通而聯繫到腎。

4.與任脈相溝通:《素問‧骨空論》:「其少腹直上者,貫臍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唇,上系兩目之下中央。」這一支即為任脈循行途經。

5.旁支:《難經‧二十八難》:「督脈者,起于下極之俞,並於脊里,上至風府,入屬於腦。」此支按從下向上敘述,與正中線可分可合。從「下極之俞」長強部上行,兩側并列行于脊里,上達風府部入腦。

﹝病候﹞

由於督脈分佈于腦、脊部位,又與足厥陰肝經交會于巔頂,故其經氣阻滯則可出現頭暈、目眩背強直等症。《素問‧骨空論》「督脈為病,脊強反折」;《難經》作「脊強而厥」,均指此。《靈樞‧經脈》:「實則脊強,虛則頭重,高搖之。」頭重、高搖,可分為陽虛而清陽不升或陰虛而風陽上擾二類,均與督脈有關。《素問‧風論》:「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為腦風;風入系頭,則為目風、眼寒。」可知風病與督脈關係甚切。外風多由足太陽而及督脈,內風多由足厥陰而及督脈。腦為髓海,「髓海有餘,則輕勁多力,自過其度;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由髓海空虛致病,亦當調其督脈。《脈經》還指出:「腰背強痛,不得俯仰,大人癲病,小人風癇疾,」均屬督脈主病。而《素問‧骨空論》「從少腹上衝心而痛,不得前後,為沖疝;其女子不孕,癃、痔、遺溺、嗌乾」,則應屬衝脈、任脈所主病。由於督脈與衝任脈相通,故連帶論述。

﹝所屬穴與交會穴﹞

1所屬穴:長強(足少陰會),腰俞,陽關,命門,懸樞,脊中,中樞,至陽、靈台,神道,身柱、陶道(足太陽會),大椎(手足三陽會),啞門(陽維會),風府(足太陽、陽維會),腦戶(足太陽會),強間,後頂,百會(足太陽會或說足三陽、足厥陰會),前頂,囟會,上星,神庭(足太陽、陽明會),素髎,水溝(手、足陽明會),兌端、齦交(一說任脈、足陽明會)。

2.交會穴:會陰(會任脈、衝脈),會陽(會足太陽),風門(《素問》王注作大杼。會足太陽)。此外,手太陽小腸經之輸穴後溪通於督脈。

督脈本經循行于頭脊正中,下端與任脈、衝脈會于會陰;于長強,受足少陰會;其旁為會陽,與足太陽會,上部為風門(或大杼),也與足太陽會;正中陶道、大椎,則受足太陽及手足三陽會;啞門,風府,受陽維會;腦戶(及風府),受足太陽會;百會,受足太陽(或說足三陽)會;神庭,受足太陽、陽明會;水溝,受手、足陽明會;上端穴齦交,受任脈會。

從交會關係可以看出,督脈與兩旁的足太陽聯繫最為密切。太陽為三陽之首,由足太陽擴展為足三陰及手足三陽,如大椎為最主要的交會穴。風府、啞門,是陽維聯繫各陽經而直通督脈的要穴。由此說明督脈「督領經脈」為「陽脈之海」,在全身中起「都綱」、統率的作用。督脈與足太陽相通而絡于腦,「腦為髓海」,也為督脈所屬。其穴上為百會,下為風府。督脈又與足少陰相聯繫而通於腎;前則與任、衝脈相聯繫而通於心。與任脈上下相接,構成營氣運行的通路。

上一節 帶脈
任脈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