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经络学 » 奇经八脉 » 督脉
【內容】

﹝循行﹞

督脉穴位图
督脉循行示意图

1.本支《灵枢‧营气》:“足厥阴…其支别者,上额,循巅顶,下项中,循脊,入骶,是督脉也。”指足厥阴肝经上行到“颃颡”后,一支上额,沿头顶正中,下项背正中,到达骶部,这就是督脉的主要通路。接通十二经和身前的任脉,构成了营气的运行通路。从营气的运行来说,督脉走向是由上而下,与任脉的由下而上相连接。但《素问‧骨空论》等则从“气”(丹田之气)的产生来论,按从下向上来叙述。

2.起源:《素问‧骨空论》:“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络循阴器。合纂间,绕纂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其男子循茎下至纂,与女子等。”说明督脉之“气”起源于少腹内,这里后来称作“丹田”,《难经‧六十六难》称作“脐下肾间动气”。此脉气下向骨盆中间,女子联系阴户,男子沿阴茎而下,散络会合于前后阴之间(会阴),绕向肛门后,分别绕行臀部至足少阴与太阳会合处(长强、会阳)。

3.与足太阳、足少阴沟通:《素问‧骨空论》:“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这里说的下部的与足少阴肾经相通而联系到肾;上部的则与足太阳膀胱经相通而联系到肾。

4.与任脉相沟通:《素问‧骨空论》:“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这一支即为任脉循行途经。

5.旁支:《难经‧二十八难》:“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此支按从下向上叙述,与正中线可分可合。从“下极之俞”长强部上行,两侧并列行于脊里,上达风府部入脑。

﹝病候﹞

由于督脉分布于脑、脊部位,又与足厥阴肝经交会于巅顶,故其经气阻滞则可出现头晕、目眩背强直等症。《素问‧骨空论》“督脉为病,脊强反折”;《难经》作“脊强而厥”,均指此。《灵枢‧经脉》:“实则脊强,虚则头重,高摇之。”头重、高摇,可分为阳虚而清阳不升或阴虚而风阳上扰二类,均与督脉有关。《素问‧风论》:“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可知风病与督脉关系甚切。外风多由足太阳而及督脉,内风多由足厥阴而及督脉。脑为髓海,“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由髓海空虚致病,亦当调其督脉。《脉经》还指出:“腰背强痛,不得俯仰,大人癫病,小人风痫疾,”均属督脉主病。而《素问‧骨空论》“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其女子不孕,癃、痔、遗溺、嗌干”,则应属冲脉、任脉所主病。由于督脉与冲任脉相通,故连带论述。

﹝所属穴与交会穴﹞

1所属穴:长强(足少阴会),腰俞,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足太阳会),大椎(手足三阳会),哑门(阳维会),风府(足太阳、阳维会),脑户(足太阳会),强间,后顶,百会(足太阳会或说足三阳、足厥阴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足太阳、阳明会),素髎,水沟(手、足阳明会),兑端、龈交(一说任脉、足阳明会)。

2.交会穴:会阴(会任脉、冲脉),会阳(会足太阳),风门(《素问》王注作大杼。会足太阳)。此外,手太阳小肠经之输穴后溪通于督脉。

督脉本经循行于头脊正中,下端与任脉、冲脉会于会阴;于长强,受足少阴会;其旁为会阳,与足太阳会,上部为风门(或大杼),也与足太阳会;正中陶道、大椎,则受足太阳及手足三阳会;哑门,风府,受阳维会;脑户(及风府),受足太阳会;百会,受足太阳(或说足三阳)会;神庭,受足太阳、阳明会;水沟,受手、足阳明会;上端穴龈交,受任脉会。

从交会关系可以看出,督脉与两旁的足太阳联系最为密切。太阳为三阳之首,由足太阳扩展为足三阴及手足三阳,如大椎为最主要的交会穴。风府、哑门,是阳维联系各阳经而直通督脉的要穴。由此说明督脉“督领经脉”为“阳脉之海”,在全身中起“都纲”、统率的作用。督脉与足太阳相通而络于脑,“脑为髓海”,也为督脉所属。其穴上为百会,下为风府。督脉又与足少阴相联系而通于肾;前则与任、冲脉相联系而通于心。与任脉上下相接,构成营气运行的通路。

上一節 带脉
任脉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