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人體腧穴 » 腧穴研究 » 腧穴的整體主治作用
【內容】

腧穴都具有治療鄰近部病症的作用,但有些腧穴,由於它們所在位置和所屬經脈的特殊,其主治作用還可以超出本經範圍,而影響到整體。而有治療全身性病症的作用,稱為整體主治作用。

(1)任脈任受諸陰,以下腹部為主要。臍下的氣海、關元等穴具有培元固本、回陽救逆的作用。

(2)督脈督率陽經,以頭項為主要。頭項部的百會、大椎等穴,即具有升陽益氣的功能。

(3)陰陽經交接部的穴位,即四肢末端的井穴及任督脈上的人中、會陰穴,都能起溝通陰陽、急救昏厥的作用。

(4)某些對臟腑功能有影響的穴位,由於調整了有關臟腑的功能,從而可產生整體性的治療作用。如足三里能調整胃腸的功能,可加強機體的營養和吸收而對全身能起強壯作用;內關能調整心臟功能,因而能增強全身氣血的營運作用等。此外,肝開竅于目,肝俞可治眼病;腎上濟于心,太溪可治失眠等,都屬於此類。

總之,腧穴的主治作用,即有近部作用,又有遠部作用或整體作用,這都可以從經絡理論來說明。經絡通路是腧穴主治聯繫的表示。經絡互相貫通,經與經之間存在著若干聯繫,這樣構成了三陰經或三陽經之間、陰陽表裡經(即太陰與陽明、少陰與太陽、厥陰與少陽)之間,以及陽經與督脈、陰經與任脈之間所具有的共同性,這是腧穴整體主治作用的基礎。全身所有穴位都具有鎮痛、調整、激發等作用,但每個穴位的偏重又有所不同。如合谷具有全身性的鎮痛作用,但以頸、背部最為顯著;公孫則對腹部的鎮痛效果最為突出等。所以說,腧穴主治有其相對的特異性。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