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人体腧穴 » 腧穴研究 » 腧穴的命名
【內容】

穴位在发展过程中,最初可能是按病痛局部取穴,即“以痛为腧”。这时没有规定部位,也无所谓穴名。后来逐步积累医疗经验,发现某些穴位有特殊的治疗作用,因而确定其位置并给以定名,以便临床应用。《素问‧阴阳应像大论》说:“气穴所发,各有处、名。”《千金翼方》说:“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唐代杨上善在《黄帝内经明堂》中,曾对经穴的名称逐一作了解释。清代程扶生《医经理解》中有篇《穴名解》,略说:“海,言其所归,渊、泉,言其深。狭者为沟、渎;浅者为池、渚。市、府,言其所聚;里、道,言其所由;室、舍,言其所居;门、户,言其所出入。尊者为阙、堂;要会者为梁。丘、陵,言其骨肉之高起;髎,言其骨之空阔;俞,言其气之传输。天,以言乎其上;地,以言乎其下。”命名的意义多数是从腧穴位置的特点或功能的特点而来,分述如下:

一、从位置特点命名

1.以所在解剖部位而名:如前顶、后顶、囟会、大椎(第七颈椎)、完骨(颞骨乳突)、巨骨(锁骨)、腕骨、曲骨(耻骨)、横骨(耻骨)、臂臑(上臂)、髀(大腿)关、乳中、膻(胸腔)中、脊中、肩髃(肩前角)、绝骨(腓骨下段上端形似断绝处)、上髎(骨节空隙处)、侠白(肱二头肌)、眉冲(眉头上冲)。

2.以山水地形比拟而名:如承山(腓肠肌肌腹)、外陵(腹肌隆起)、大陵(月骨)、梁丘(股外侧肌)、外丘(腓骨)、支沟、四渎、阴谷。

3.以生物、器具比拟而名:如犊鼻(膝前部),鸠尾(胸骨剑突)、鱼际(拇指球肌群边缘)、伏兔(股四头肌)、攒竹(眉毛)、大杼(脊椎骨)、颊车(下颌骨)、缺盆(锁骨上窝)、蠡(瓢勺)沟、箕门。

4.以天象、建筑物象征而名:“天”指上部,“地”指下部。“宫”“阙”居中,“廓”“窗”居两侧。如天冲、地机、上星、璇玑、紫宫、玉堂、听宫、巨阙、灵台、步廓、天牖、膺窗、神门、气户、内庭。

5.以腧穴间的比较关系而名:如内关与外关、少商与商阳,委中与委阳,阳陵泉与阴陵泉,气冲与冲门、以及奇穴中的外劳宫,夹承浆、旁廉泉等。

二、从功能特点命名

1.以水流比拟气血而名:如太渊、经渠、气海、血海、中注、太溪、水泉、涌泉。

2.以经脉的交会曲折而名:如三阴交(足三阴经交会处)、阴交、阳交、交信(指脾经)、带脉、飞扬、曲差(曲折最大处)、复溜。

3.所关联的脏腑器官而名:如上脘(指胃)、中脘、下脘、肺俞、魄户(肺藏魄)、少商(肺音商)、心俞、神堂、神道、灵台、玉堂(均指与心相关)。

4.以主治特性而名:如风池、风府、风门(均为治风要穴)、哑门(治哑)、水分(利水)、光明(明目)、迎香(利鼻窍)、百劳(补虚治劳)。

此外,经外奇穴中还有以其组合形式为名,如二白、四花、四缝、五虎、八邪、八风、十宣、两扇门等。

上一節 阿是穴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