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凡已歸屬於十四經系統內的穴位稱十四經穴位,簡稱「經穴」。早在《內經》中,對穴位的分經已奠定了基礎,如《靈樞‧本輸》、《素問‧氣府論》等都有分經論穴。後來《明堂孔穴》一類書籍,對各經穴位有了全面的記載。據晉代皇甫謐《針灸甲乙經》轉載《明堂孔穴》的穴名總數為349。宋代王惟一《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增至354,并對穴位的歸經和排列順序進行了較為全面的整理。以後,宋代王執中《針灸資生經》以至清代的針灸著作又略有增加,穴名總數為361。歷代增加的穴數見下表:

經穴總數表
書名明堂、甲乙銅人資生、大成發揮圖翼金鑒逢源
正中單穴49515152525252
兩側雙穴300303308303304308309
總計總穴名349354359355356360361
總穴數649657667658660668670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增入單穴2:靈台、腰陽關;雙穴3,即厥陰俞、膏肓俞、青靈。至《針灸資生經》(明‧《針灸大成》同)再增入雙穴5,即眉衝、督俞、氣海俞、關元俞、風市。元《十四經發揮》較《銅人》增中樞一穴。明《類經圖翼》因增加單穴1,即中樞;雙穴1,即急脈。但未列入《資生》所增各穴。清‧《醫宗金鑒》仍遺漏眉衝;至李學川《針灸逢源》才彙集各穴確定為361經穴。

屬於同一經絡的穴位,其治療作用往往有著一致性。尤其是四肢肘、膝以下的穴位被列為十二經脈的基本要穴。十二經脈的命名,各分手足三陰、三陽而連接臟腑,就是表示了四肢經穴對於頭身臟腑的遠道治療作用。《內經》論述針灸治療時,常只舉經名而不列穴名,即以經絡來概括穴位。說明當時已深入掌握了穴位的一定規律性,在理論方面已趨于系統化。

上一節 腧穴的發展
經外穴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