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跗陽 BL59

﹝別名﹞

附陽、付陽

﹝釋名﹞

跗,泛指條狀物的末端。穴居跟腱外緣,故名。由於穴在「太陽前、少陽後」,依附於陽脈,故又名「附陽」(《素問‧氣穴論》王冰注)。

﹝類別﹞

陽蹻脈郄穴。

﹝出處﹞

針灸甲乙經。

﹝位置﹞

小腿後面,外踝後(崑崙)直上3寸凹陷處。
  • 《針灸甲乙經》:「在足外踝上三寸,太陽前、少陽後,筋骨間」;
  • 《針灸集成》:「在昆倉上三寸」;
  • 《太平聖惠方》作:「在外踝上二寸後筋骨間宛宛中」。

﹝局部解剖﹞

  • 肌肉:跟腱外緣,深層為屈拇長肌。
  • 神經:腓腸神經。
  • 血管:小隱靜脈,深層為腓動脈末支。

﹝刺灸法﹞

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壯,艾條溫灸10~15分鐘。

﹝功效﹞

利腰腿、清頭目。《靈樞‧衛氣》:「足太陽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

﹝主治﹞

  • 古典:頭重、頭痛、眩暈、頸項痛、腰痛、髀樞痛、轉筋、癱瘓痿臑,外踝紅腫、寒濕腳氣、兩足生瘡、胻痛、瘛瘲、四肢不舉、熱病汗不出、體重、逆氣、瘧、鼽衄、痔。
  • 現代:急性腰扭傷,坐骨神經痛、三叉神經痛。

﹝方例﹞

  • 瘛瘲:天井、跗陽。

上一節 飛揚
崑崙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