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复溜 KI7

﹝别名﹞

伏留、复留、伏白、昌阳、外命

﹝释名﹞

复,又作“伏”,隐伏;溜,流动。足少阴肾经脉气至此深伏而行。穴后方当比目鱼肌下端移行于跟腱处,故别名“伏白”(《针灸甲乙经》)。又当昌阳之脉(足少阴经在小腿部的支脉)处,故别名“昌阳”(《针灸甲乙经》)。

﹝类别﹞

经(金)穴。

﹝出处﹞

灵枢‧本输(名作“复留”)。

﹝位置﹞

小腿内侧面,太溪直上2寸,跟腱前方凹陷处。
  • 《灵枢‧本输》:“上内踝二寸,动而不休”;
  • 《神应经》:“与太溪相直”;
  • 《针灸集成》:“在交信后五分,与交信平排。”

﹝局部解剖﹞

  • 肌肉:后方为比目鱼肌下端移行于跟腱处;深层为拇长屈肌。
  • 神经:腓肠神经分支,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前方为胫神经。
  • 血管:深层前方为胫后动、静脉。

﹝刺灸法﹞

直刺0.3~1寸。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功效﹞

理肠、益肾、利水、止汗。

﹝主治﹞

  • 古典:水肿、肠鸣、腹痛、腹胀、腹泻、骨寒、寒热、汗出不休、盗汗、嗌干、目䀮䀮、耳鸣、耳聋、消渴、失音、涎出、鼻中痛、四肢肿、舌卷不能言、腰脊痛、闪挫脊膂、浮肿、痿证、滞产。
  • 现代:肾炎、尿路感染、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急性腰扭伤、下肢瘫痪、足跟痛、脑外伤后遗症。

﹝方例﹞

  • 风逆四肢肿:丰隆、复溜、大都。
  • 嗌干:复溜、照海、太冲、中封。
  • 肠澼:会阳、复溜、束骨。
  • 水肿气胀满:神阙、复溜。
  • 汗症:合谷、复溜。
  • 肾炎:志室、复溜。
  • 消渴:肝俞、脾俞、复溜。

上一節 照海
交信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