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祛寒之剂 » 理中汤
【內容】

温中,仲景

【主治】

治伤寒太阴病自利,不渴,寒多而呕,腹痛,粪溏,脉沉无力,或厥冷拘急,或结胸吐蚘,及感寒霍乱(1)

  1. 太阴脾经也。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腹痛,为太阴病,自利渴者为热,不渴者为寒,喜呕腹痛便溏,皆虚寒所致,寒征于外,则手足厥冷拘急,寒凝于中,则结胸泄泻吐蚘,霍乱者,阴阳不和而挥霍撩乱,或吐或泻,亦有寒热二证,若阴寒所致者,宜此汤,三阳传阴经而下利者为协热利,阴寒直中阴经而下利者为寒利,外邪传里而腹痛者,其痛不常,阴寒在内而腹痛者,痛无休止,时欲作利,大腹属太阴,少腹属少阴,脐下属厥阴,亦有挟食积与痰火者,三阳下利身热,太阴下利手足温,少阴厥阴下利身冷,其大较也。下利虽有表证,不可发汗,以下利为邪气内攻,走津液而胃虚也。

【组成】

白术 东壁土炒二两  人参、干姜   甘草 炙一两
每服四钱。

【加减】

  1. 自利腹痛者,加木香。
  2. 不痛利多者,倍白术。
  3. 渴者倍白术(1)
  4. 蜷卧沉重,利不止,加附子(2)
  5. 腹满去甘草(3)
  6. 呕吐去白术,加半夏姜汁(4)
  7. 脐下动气,去术加桂(5),悸加茯苓(6)
  8. 阴黄加茵陈,寒结胸加枳实。

    1. 白术益气燥湿,故能生津。
    2. 此兼少阴证
    3. 甘令人满
    4. 白术甘壅,姜夏散逆。
    5. 白术补气,桂泄奔豚。
    6. 饮停则悸,茯苓利水宁心

【方义】

此足太阴药也。人参补气益脾,故以为君,白术健脾燥溼,故以为臣,甘草和中补土,故以为佐,干姜温胃散寒,故以为使,以脾土居中,故曰理中。

【方论】

  1. 王海藏曰:上吐下泻不止,当渴而反不渴,脉微细而弱者,理中汤主之,经又曰:伤寒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主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利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2. 宋徽宗食冰太过,病脾疾,国医不效,召杨介进大理中丸,上曰:服之屡矣。介曰:疾因食冰,臣请以冰煎此药,是治受病之源也。果愈。

【附方】

  1. 本方等分,蜜丸,名理中丸。〔仲景曰:大病愈后喜唾,久不了,胃中有寒,宜理中丸温之。〕
  2. 本方三两,加附子一枚,名附子理中汤。〔亦可作丸,即四逆汤加参术。〕治中寒腹痛,身痛,四肢拘急,〔渐伤曰伤,卒中曰中,有中脏中腑中经络皮肉筋脉之殊,治之当分微甚,微则不换金正气散加附子,附子五积散,甚者脐腹痛,四肢厥,附子理中汤,姜附汤,入肝加木瓜,入肺加桑白皮,入脾加术,入心加茯苓。〕
  3. 本方加枳实茯苓,蜜丸,名枳实理中丸。〔崔行功。〕治寒实结胸欲绝,胸膈高起,手不可近,用大陷胸不瘥者,〔崔曰:此是下后虚逆气已不理,而毒复上攻,气毒相搏结于胸者,用此丸先理其气,次疗诸疾,用之如神,渴者加花粉,自汗者加牡蛎。〕
  4. 本方去甘草,加茯苓川椒乌梅,名理中安蚘丸。〔陶仲文〕治胃寒吐蚘,〔蚘得甘则动,故去甘草,得酸则止,得辛则伏,故加椒梅。〕
  5. 本方加桂枝,倍甘草,名桂枝人参汤。〔仲景〕治太阳表证不除,而数下之,协热而利,心下痞鞕,表里不解者,〔欲解表里之邪,全藉中气为散布,故用理中以和里,而加桂枝以解表,不名理中而名桂枝者,到底先表之意也。大抵阳热为邪,则腹满而咽干,阴寒为邪,则腹满而吐利。〕
  6. 本方加黄连茯苓,名连理汤,治伤暑泻而作溼。〔若外感盛暑,内伤生冷者,非此不可。〕
  7. 本方加陈皮茯苓,名补中汤,治泄泻,泻不已者,加附子,恶食,食不化,加砂仁。
  8. 本方加当归、白芍、陈皮、厚朴、川芎入姜煎,名温胃汤,治忧思郁结,脾肺气凝,胀满上冲,饮食不下。
  9. 本方加黄耆、白芍、陈皮、藿香、名黄耆汤。〔海藏亦出理中例法。〕
  10. 本方加青皮、陈皮、名治中汤,治前证腹满痞闷,兼食积者。

上一節 祛寒之剂
四逆汤 下一節

【其它相关项目】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