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祛寒之劑 » 益元湯
【內容】

陰躁,活人

【主治】

治面赤身熱,不煩而躁,飲水不入口,名戴陽證(1)

  1. 成氏曰:煩躁者,先煩漸至躁也。躁煩者,先躁而迤進復煩也。從煩至躁為熱,先躁後煩謂怫,怫然更作躁悶,此為陰盛格陽也。雖大躁欲于泥水中臥,但飲水不得入口是也。此氣欲脫而爭,譬如燈將滅而復明矣。按:內熱曰煩,謂心中鬱煩,為有根之火,故但煩不躁,及先煩後躁者皆可治,外熱曰躁,謂身體手足動擾,欲裸衣入井,為無根之火,故但躁不煩,又先躁後煩者,皆不治。

【組成】

附子   乾薑、艾葉、黃連、知母、人參、麥冬、五味子、甘草
加薑、棗、蔥白煎,入童便一匙,冷服。

【方義】

此足少陰藥也。附子乾薑艾葉回陽之藥,協以人參甘草補其陽虛,退其陰火,所謂甘溫能除大熱也。黃連以折泛上之火,知母以滋在下之陰(1),以靜其躁,蓋陽無陰則孤陽無所附麗,故扶陽亦兼和陰也。麥冬五味,補肺清心,合人參以生其脈。加童便而冷服者,熱因寒用也。

  1. 王海藏曰:煩出于肺,躁出于腎,煩陽也。躁陰也。

【方論】

  1. 戴氏曰:煩躁陰陽經皆有之,陽明經胃有燥屎故煩,當下之。太陽經已得汗而煩者,五苓散。少陽亦有煩,宜小柴胡湯。
  2. 按:先賢治煩躁俱作,有屬熱者,有屬寒者。治獨煩不躁多屬熱,惟悸而躁者為虛寒; 治獨躁不煩者多屬寒,惟火邪者屬熱。陰煩者少陰為多,由陽氣傳入陰經,陰得陽而煩。自利而煩,渴不眠者,辰砂五苓散。若非是陽氣傳陰,陰氣犯陰經,吐利,手足厥冷而煩,經云陽虛陰乘之故寒,又云陰盛發躁,欲坐井中,吳茱萸湯,甚者四逆湯加蔥白。外有虛煩一證,乃病愈後陰陽未復,時發煩熱,竹葉石膏湯,痰多睡不寧者,溫脾湯,嘔者橘皮湯。

上一節 白朮附子湯
回陽救急湯 下一節

【其它相關項目】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