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清暑之剂 » 四味香薷饮
【內容】

散暑和脾

【主治】

治一切感冒暑气,皮肤蒸热,头痛头重,自汗肢倦,或烦渴,或吐泻(1)

  1. 暑为阳邪故蒸热,暑必兼湿故自汗,暑湿于心则烦,于肺则渴,于脾则吐利,上蒸于头则重而痛,暑能伤气,故倦怠。

【组成】

香薷 一两  厚朴 姜汁炒  扁豆 炒五钱  黄连 姜炒三钱
(1)

  1. 香薷辛热,必冷服者,经所谓治温以清凉而行之也。热服作泻。

【方义】

此手少阴手足太阴足阳明药也。香薷辛温香散,能入脾肺气分,发越阳气,以散皮肤之蒸热,厚朴苦温,除溼散满,以解心腹之凝结,扁豆甘淡,能消脾胃之暑溼,降浊而升清,黄连苦寒,能入心脾清热而除烦也。

【方论】

  1. 李时珍曰:有处高堂大厦而中暑者,因纳凉太过,饮冷太多,阳气为阴邪所遏,反中入内,故见头痛恶寒之证,用香薷以发越阳气,散水和脾则愈。
  2. 王履曰:此非中暑,盖亦伤寒之类耳。
  3. 玉机微义曰:东垣论暑证,同冬月伤寒传变,为证不一,彼为寒邪伤形,此则暑热伤气,若元气虚甚,有一时不救者,与伤寒阳毒顷刻害人实同,启是病例,大开后人聋聩,活人书云:脉虚身热,谓之中暑,乃不足之证,头痛恶寒,形面拘垢,宜用温散之剂,脉盛身热,谓之中热,乃有余之证,头痛壮热,大渴引饮,宜用清凉之剂。
  4. 薛氏曰:中暍乃阴寒之证,当补阳气为主,少佐以解暑,先哲用干姜附子,此推内经舍时从证之法也。喝音谒,即暑也。香薷饮乃散阳气导真阴之剂,若元气虚犯房劳而用之者,适所以招暑也。
  5. 李士材曰:香薷乃夏月发汗之药,其性温热,只宜于中暑之人,若中热之人误服之,反成大害。
  6. 李时珍曰: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犹冬月之用麻黄,气虚者尤不可多服,今人谓能解暑,概用代茶,误矣。
  7. 张兼善曰:风寒湿皆地之气,系浊邪,所以俱中足经,暑乃天之气,系清邪,所以中手少阴心经,其证多与伤寒相似,但伤寒初病未至烦渴,暑初病即渴,伤寒脉必浮盛,暑脉虚弱为不同耳。昂按:张氏之辨证是也。如风亦阳邪,属天气,尝中于头,未可言浊,又伤寒中足六经,虽系内经原文,然麻黄桂枝皆肺药,泻心数汤皆心药,未可执言伤足不伤手也。暑有冒有伤有伏有中四者轻重之分。

【附方】

  1. 本方除扁豆,名黄连香薷饮,治中暑热盛,口渴心烦,或下鲜血。
  2. 本方除黄连,名三物香薷饮,治伤暑呕逆泄泻,再加茯苓甘草,名五物香薷饮,驱暑和中,再加木瓜,名六味香薷饮,治中暑溼盛。〔热盛则加黄连以泻心火,溼盛则加茯苓木瓜以去脾溼。〕再加人参、黄耆、白术、陈皮、名十味香薷饮,治暑溼内伤,头重吐利,身倦神昏。〔加参耆者,所以补肺益气,加苓术陈草者,所以助脾调中,木瓜酸温利湿收脱,能于土中泻木,平肝而和脾,此外感而兼内伤之证,故用香薷清湿解表,而以诸药专调中宫也。〕三物香薷饮加羌活防风,治中暑兼中风,僵仆搐搦,或再加黄耆芍药。〔暑月得病,手足搐搦,如惊风状,名暑风。〕三物香薷饮加干葛,名香薷葛根汤,治暑月伤风欬嗽。〔昂按:此方当治伤暑泄泻。〕
  3. 本方加茯神,治瘅疟。〔独热不寒曰瘅疟,当责之暑邪,暑先入心,故加茯神以宁心。〕
  4. 本方用香薷、扁豆、厚朴、木瓜、甘草,加香附、陈皮、苍术、紫苏、名二香散。〔盖合香薷饮香苏饮为一方也。〕治外感内伤,身热腹胀。

上一節 清暑之剂
清暑益气汤 下一節

【其它相关项目】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