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疾病防治 » 疾病防治总论 » 体表按诊法
【內容】

针灸治疗,历来很注重体表的检查。应用按压、循摄等方法找寻一些异常变化,如压痛、皮疹和皮下结节等,作为辨证和取穴的依据之一。《灵枢‧官能》篇说:“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温,何经所在。”即从体表的检查,进一步探索经络的联系。目前,在皮肤针疗法和穴位注射疗法中应用较多。

一、检查方法:

用拇指指腹沿经络路线轻轻滑动,或用拇、食指轻轻撮捏,以探索浅层的异常反应;稍重可用按压揉动的方法,以探索较深层的异常反应。用力要均匀,并注意左右对比。一般以检查背腰部为主,然后检查胸腹及四肢部,如俞、募、郄、合等穴的所在。

二、检查内容:

(一)躯干部按诊:包括背部按诊和四肢腧穴的按诊。

背部按诊,以拇指紧贴于病人脊椎棘突之右侧或左侧,施以适当压力,从下向上推。一般先由胸椎12向胸椎1推压,再由骶椎向腰椎推压。检查脊柱后,可推压两侧的髂骨和肩胛骨部。

脊椎的异常变化,如某一棘突较为突出,周围组织紧张,或某一棘突较为凹陷,周围组织松弛,这些现象,同时多半伴有压痛等异常感觉。还须注意,上下棘突之间距离有无变大或缩小,脊柱有无偏斜和造成两侧紧张度的不同。脊椎两旁的异常反应,即上述皮下结节或索条装物及压痛等。根据其出现的部位和性质,分析其属于局部病变,还是关系到某一方面的疾患。例如:

胸椎1~3,反应心脏疾患;

胸椎1~4,还反应上肢疾患;

胸椎2~5,反应肺、支气管疾患;

胸椎5~8,反应胃、十二指肠疾患;

胸椎8~10,反应肝、胆、胰疾患;

胸椎10~12,反应胃肠疾患;

胸椎12~腰椎2,反应肾、泌尿系疾患;

腰椎1~4,还反应下肢疾患;

骶椎部,反应生殖器疾患。

脊椎两旁,即当背俞和夹脊穴所在。临床上可以结合脏腑的背俞和前方的募穴进行按诊,应用时,以这些穴位为重点,及在其邻近部探索异常反应。例如:中府、俞府,对于肺、支气管疾患;巨阙、中脘、不容、梁门,对于心、胃疾患;期门、日月,对于肝、胆疾患;章门、肓门,对于脾疾患;京门、志室,对于肾疾患;天枢、大巨、腹结,对于肠疾患;关元、中极,对于泌尿及生殖器官疾患等。四肢部穴的按诊,以郄穴为主,兼及合穴等。例如:郄门,对于心胸疾患;梁丘、足三里,对于胃疾患;上巨虚,对于肠疾患;阴陵泉、地机,对于泄泻症;三阴交、筑宾,对于生殖器官病症等。

(二)异常反应:按诊所见的异常反应有几种。皮下触及的结节或索条状物,或称之为“阳性反应物”;局部有疼痛或酸胀等感觉,总称为“压痛点”;其他还会有局部肌肤呈隆起、硬结、或凹陷、松弛以及颜色、温度的变化等。根据这些不同的现象来分析,以推断有关脏器的实证和虚证。三、临床意义:腧穴压诊有利于疾病诊断。如肺、支气管病,可在肺俞、中府有压痛;心胸疾病,可在巨阙、郄门出现压痛;胃痛,可在巨阙、中脘、不容、梁门、梁丘、足三里出现压痛;肝胆疾病,则在期门、日月天宗有压痛;脾的疾病,可在章门、肓门有压痛;肾的疾病,可在京门、志室出现压痛;大肠疾病,可在天枢、大横、腹结、上巨虚有压痛;膀胱及生殖系统疾病,则在关元、中极、三阴交、筑宾出现阳性反应。古代还有按诊各部动脉的搏动情况以诊断疾病。《灵枢》指出,对阴经的病症以诊寸口脉为主,对阳经的病症以诊人迎脉为主,称为“寸口候阴,人迎候阳。”《素问‧三部九候论》又提出:分上、中、下三部,从九个地方的动脉搏动点诊察病症。即:头面部的颞浅动脉(耳门),颞浅动脉额支(头维、颔厌),面动脉(大迎);上肢部的桡动脉(寸口),桡动脉手背支(阳溪、合谷),尺动脉(神门);下肢部的足背动脉(冲阳)、跖背动脉(太冲)、胫后动脉(太溪),或股动脉(五里、箕门)。后人将分部诊脉的方法简化,一般以诊寸口脉为主。针灸临床上有时也结合经络学说分部诊脉,以分析各部位的气血运行情况;如诊太溪脉以候肾气的虚实,诊冲阳脉以候胃气的盛衰等。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