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辨止
【內容】

凡癥瘕積聚、痰凝水溢、胕腫痞滿、喘促咳逆、畜血停食、風熱癮疹、寒溼筋骨疼痛、心胃氣痛、以及憂愁、抑鬱大怒、久思久坐、夜深不寐,與夫因病過服涼泄,胃氣遏伏不通,婦人月閉妊娠,脈皆常有停止,有停一二至者,有停二三十至而復來者,即仲景所謂厥脈也。又小兒脈多雀鬬不勻,此其多寡疏密,舉不足為吉凶之據也。詳攷其辨,蓋有四端:

  • 一察其不停之至,應指之有力無力,起伏之有勢無勢也。力與勢盛即為有神,力與勢衰即為無神。
  • 一察其停至之頃,是在脈氣下伏之後,其力不能外鼓而然者,是為邪所遏,陽不能噓。若在脈氣上來之後,其力不能內返,因從指下即散,如弦之絕而不見其下者,是元根已離,陰不能吸其餘氣游弋經絡之中,而將外脫也。
  • 一察其停至之至,是於脈氣下伏之後全不能起,徑少一至,是邪氣內結也。若非全不能起,已至中途不能上挺指下,喘喘然搖擺而去者,是中氣內陷不振,而將上脫也,稍遲即當變見蝦游、魚翔之象矣。
  • 一察其既停之後,復來之至,將起未起之際,有努力上掙、艱濇難起之意者,即知其停是邪氣所阻也。若起伏自然,如常流利,略無努掙艱濇之情,是其停為元根已離,其餘氣徘徊於三焦胸腹之空中,進退無定,而將上脫也,稍遲即當變見雀啄、屋漏之象矣。
更察其脈之形,無論為緊斂,為洪大,但能通長勻厚,應指有力,高下停勻,或來微衰而去盛者,吉也。若應指少力,來盛去衰,及寬大中挾一細線,指下挺互不移,或上駛如馳、如射,又斷而累累如珠,及指下如引數線,不能斂聚者,是中氣敗散,為痰所隔而不合,即所謂解索也,故有偶停一二至而即決其必死者,為其氣敗而不續也;有久停二三十至而仍決其可治者,為其氣閉而內伏也。更察其證,有病之人必痰塞氣逼,不得宣暢,神識昏迷,譫妄躁擾狂越可駭者,吉也。若氣高不下時時眩冒及神識清明而靜者凶也。無病之人必胸膈不清肋脹腹痛氣悶不舒,心中驚惕,寐中肢掣,夜夢紛紜,及見惡物入暗洞者,吉也。若四肢無力,稍動即喘,氣高不能吸納,胸中時時如饑而又不欲食,二便清利頻數者,凶也。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