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預防疾病、增進健康是中醫學的重要思想內容之一。公元前八至七世紀的《易經》中就已提到「君子以思患而豫(預)防之」,這是「預防」二字在古籍中最早應用。此後,在西漢成書的《淮南子》更明確指出「良醫者,常治無痛之病,故無病」。表明古人已認識到預防疾病是趨吉避凶、保健延年的一種主要手段。

最早記載針灸預防的古籍文獻,是《黃帝內經》。它既提出了針灸防病的思想「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謂也。」(《靈樞‧逆順篇》);又強調針灸有保健強身的作用:「是故刺法全神養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素問‧刺法論》)。在一些篇章中,載述了具體預防的方法,如救治五臟急性熱病,該病在未發之時,往往于面部不同部位先顯露赤色,故需「病雖未發,見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素問‧刺熱篇》)。另如治瘧疾,也指出應在未發之前針刺。從某種程度上說,《內經》奠定了針灸防病保健的基礎。

東漢時期,張仲景對治未病有較大的發揮。他雖然重在藥物辨治,但也涉及到針灸預防。《金匱要略》首篇就開宗明義指出:「若人能養慎,不風邪令干忤經絡;適中經絡,未流傳臟腑,即醫治之。四肢讒覺重滯,即導引、吐納、針灸、膏摩,勿令九竅閉塞」(《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

上一節 國內進展
晉唐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