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预防疾病、增进健康是中医学的重要思想内容之一。公元前八至七世纪的《易经》中就已提到“君子以思患而豫(预)防之”,这是“预防”二字在古籍中最早应用。此后,在西汉成书的《淮南子》更明确指出“良医者,常治无痛之病,故无病”。表明古人已认识到预防疾病是趋吉避凶、保健延年的一种主要手段。

最早记载针灸预防的古籍文献,是《黄帝内经》。它既提出了针灸防病的思想“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灵枢‧逆顺篇》);又强调针灸有保健强身的作用:“是故刺法全神养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素问‧刺法论》)。在一些篇章中,载述了具体预防的方法,如救治五脏急性热病,该病在未发之时,往往于面部不同部位先显露赤色,故需“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素问‧刺热篇》)。另如治疟疾,也指出应在未发之前针刺。从某种程度上说,《内经》奠定了针灸防病保健的基础。

东汉时期,张仲景对治未病有较大的发挥。他虽然重在药物辨治,但也涉及到针灸预防。《金匮要略》首篇就开宗明义指出:“若人能养慎,不风邪令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谗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上一節 国内进展
晋唐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