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疾病防治 » 疾病防治总论 » 国外概况
【內容】

据文献记载和近年的考证,起源于我国的针灸学约在公元6世纪由吴人知聪从朝鲜传向日本,在17世纪由荷兰人布绍夫等从印度尼西亚西传欧洲。早期,主要用于各种痛症的治疗,如头痛、风湿痛及各类肌肉痛,也有以灸法治疗顽固难愈的痛风。至19世纪,针灸逐步被应用于一些难病的治疗,如法国用于各种麻痹、哮喘等疾病;英国有些医生把针术用于某些外眼病症,诸如动脉瘤、静脉曲张、角膜混浊及水囊(积液)等;美国人对针灸注意较少,但也提到用它治疗水肿、腹水、面神经麻痹等。本世纪以来,针灸治疗难病的报道增多,1993年,巴黎眼科学会上报告了一例用针刺治愈的因眼底病引起视力减退的患者。40年代,德国医生采用针刺疤痕周围的方法治疗数例疤痕疙瘩,症状明显好转,以至逐渐平复。1952年,法国举行的耳鼻喉科会议上报告了针刺治疗多种原因引起的耳聋。这个时期,奥地利学者发现针刺对多种皮肤病如银屑病、湿疹等有效。然而,对针灸治疗难病问题还存在不同的看法,如在1958年10月举行的第七届国际针灸会议上,法国奥默根据病理解剖结果,指出:严重的骨骼系统病变及脊髓粘连性病症等,不属于针刺范围,而针灸也不能治愈幻肢痛、多发性硬化麻痹、癌和结核病等疾病。其实,后来的临床床实践证明,针灸对上述多数疾病是有效的。国外在针灸治疗现代难病上真正取得长足进展是在本世纪60年代之后,特别是近十馀年。并有以下特点:

一、涉及病种广泛:

随着抗生素和预防接种等措施对传染性和感染性疾病的全面控制,现代难病越来越使世界医学科学工作者感到困扰。于是,针灸日益成为各国学者对付这类病症的武器。针灸治疗难病病种呈现逐年增长之势。仅以1965年在日本东京都文化会馆召开的第一届世界针灸学术大会至1983年在保加利亚召开的第八届大会为止作统计,即显著说明此点。60年代,针灸被用于遗尿、小儿麻痹症、雷诺氏病、先天性听力障碍、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慢性白血病等;至70年代增加色盲、肝硬化、淋巴结病、恶性肿瘤疼痛、糖尿病、陈旧性面神经瘫痪、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慢性肾功能不全、脊髓空洞症等。到80年代初,又进一步涉及阳萎、红斑狼疮、脊椎综合症、青光眼、银屑病、白斑病、硬皮病以及慢性酒精中毒、头发过早发白等病的针灸治疗。保加利亚的学者还专门撰文探讨疑难病的针灸治疗。1987年,在北京举行的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第一届世界针灸学术大会上,各个学者的论文中,现代难病的针灸治疗已占据针灸临床论文的大部分,除上面提到的外,尚有高脂血症、慢性痉挛性支气管炎、胃下垂、慢性前列腺炎、多发性硬化症、骨质疏松症、近视眼以及艾滋病等。总之,就病症而言,与我国国内难病针灸病种大致类似;而从趋势看,国外的针灸工作者也正在把针灸对象的重点转向现代难病的诊治方面。

二、重视难病针灸机理的研究:

这方面的工作,日本做得较多。主要通过动物实验进行观察。如为了探讨针刺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变的效果,先给家兔注射四氯化碳人工造成早期肝硬变,再针刺期门等穴,证实对肝细胞变性有明显改善作用。另外还通过实验证明针刺可抑制小鼠皮下移植的肉瘤-180生长,并发现针刺后机体释放增加的β-内啡肽和肿瘤免疫监视之间密切相关。南朝鲜学者采取人参须水针注射足三里、脾俞对四氧嘧啶导致的糖尿病兔的实验观察表明,水针对其血清胰岛素、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血尿素氮水平均有影响,并促使其进入正常状态。他们还观察了艾灸对肾动脉一侧结扎所致高血压之大鼠的血压、血浆肾素活性与儿茶酚胺的影响等。其他国家的针灸研究工作者也作了大量工作,包括对哮喘、病毒性疾病、眼底病等的针灸治疗机理作了有成效的探讨。

三、针灸方法趋向多样:

国外早期治疗难病以传统针灸为主。但早在19世纪,就有人试用电针治疗黑皝症(amaurosis),但收效甚微,而对眼球外肌麻痹却获得意外效果。近年电针应用较广,且对通电时间、电针频率等都颇为强调。如声带小结,成人留针5分钟,通电3秒钟;小儿留针10分钟,通电1秒钟。慢性顽固性耳鸣,采用低频和高频电针交替。除电针外,还应用其他多种穴位刺激法,如以良导络治疗遗尿、头针治疗近视、穴位激光照射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等。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的学者还采用一种以药针结合拔火罐的所谓“Nanchnai”的穴位刺激法治疗肩─臂─颈综合症、自发性坏疽等多种难病,均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当然,从总体而言,国外学者目前仍是把针刺和艾灸作为治疗现代难病的主要穴位刺激方法,并十分重视对针刺手法的应用和研究。

上一節 现代概况
国内进展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