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金元时代医家重视针法的研究,推动了针灸临床的发展。对难病的治疗也有一定促进作用。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重视“气至病所”:

“气至病所”针法,首由金元著名针灸家窦汉卿提出,则针芒、呼吸、捻转、提插等一系列单式手法组成,运用得当,可使针感直达病所而提高疗效。这一针法,在难病治疗中亦受到了重视,如“治五噎…次针足少阴经通关二穴…用长针针入八分,左捻针能进饮食,右捻针能和脾胃。许氏云,此穴一针四效:凡下针后良久先脾磨食觉针动为一效,次针破病根腹中作声为二效,次觉流入膀胱为三效,然后觉气流行入腰后肾堂间为四效矣”(《针经摘英集‧治病直刺诀》)。

二、强调综合刺灸:

在宋及宋以前的医籍中,难病的治疗或仅用针,或仅用灸,治法比较单一。金元的一些医家,针对难病病邪深痼,病变复杂,开始采用多种穴位刺激法同时应用。治痃癖一症,取气海、五枢,“一并三穴,燔针刺五分,可矣百壮即止,次以毫针刺足阳明经三里二穴,足太阴经三阴交二穴”(《针经摘英集‧治病直刺诀》),在治疗过程中,先后综合运用火针、灸法和针刺,从而有助于疗效的提高。

除上述外,《针经指南》中还提到用流注八穴相配,治疗某些难病,诸如公孙配内关治疗水膈酒痰、痰膈涎闷、食膈不下;外关配临泣治疗手足麻痛无力等。流注八穴属时间针法范畴,这显然也为难病针灸增加了新的内容。

上一節 宋代
明清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