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疾病防治 » 疾病防治总论 » 现代概况
【內容】

从清末至民国,随着针灸学科本身的凋蔽,急症针灸几无进展。就收集到的资料看,本世纪二十、三十年代,仅有针灸治疗疟疾(1923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1934年)、婴幼儿破伤风(1935年)等少数病种的零星报道。所以,现代针灸防治急症工作,实际上是建国以后的事。50年代初开始,急症针灸的报道日渐增多,内容尚停留在一般的临床观察上,病例数亦较少。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不断产生的各种针灸变革之法,如电针、水针(穴位注射)以及耳针等逐步应用于急症临床;针灸治疗的急症病种渐渐扩展至各临床学科,不少病症已积累相当数量病例,有的并运用较大样本进行对照观察,少数病种还通过实验研究,进一步探求急症救治机理。近20年来,针灸防治急症更是进展重大,多方面都获得了极为可喜的成果,使得针灸疗法日益成为临床各科急症救治工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下面将近年来的进展特点作一简要介绍:

一、救治范围向纵深发展

经统计,适于针灸治疗的现代急症病种已达到近70种。为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所确认,并于1980年向世界各国推荐的43种针灸适应症中,急症竟占一半以上。针灸治疗的急症病种遍及内、外、儿、妇、皮肤、眼、口腔及耳鼻喉各科,无论昏迷、休克,还是重症传染病,无论是急腹症,还是严重的心血管疾病,都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在救治范围方面,现代急症针灸的趋势是:从以往不能用针灸治疗的到可用针灸救治;从原来针灸只能作辅助治疗的上升到可作为主要疗法;从本来需要配合其他疗法的到单纯用针灸1种。如急腹症,古代典籍仅记载灸治肠痈1项,50年代,针刺也主要用于治疗急性阑尾炎。近20馀年,通过大量病例的实践,已逐步发展到治疗胆囊炎、胆石病、急性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肠梗阻、胰腺炎、急性腹膜炎等多种急性病症。其中,再以胆石病为例,西医一般采用手术疗法。50年代初期,开始用中药排石;70年代,针灸只是中西医结合“总攻”排石的一个辅助措施;近年来,已可单独应用针灸(包括各种变革法)或以针灸为主排石了。值得注意的是,近年针灸疗法还在一些罕见的急重病症中显示出潜力。如急性胃扭转一症,国内外报道都非常之少,一般需依靠手术治疗。最近数年,国内已连续报道八篇共20例,采用针灸为主治疗,结果都获痊愈。进一步启示,针灸治疗急症尚大有潜力可挖。

二、针灸预防急症富有成效

预防急症的发生或发展有重要临床意义。建国以后,特别是近20馀年,针灸预防急症已在临床和实验研究上取得较大的成绩。工作做得最多的是针灸预防某些急性传染病。早在50年代,有人在流感流行区的人群中,对818例健康者针一侧足三里进行预防,结果无1人发病。用针刺预防小儿脊髓灰质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以及传染性结膜炎等都获得了明显效果。

在其他各临床科也是如此。如内科、在继承古代灸防中风经验的基础上,开展关元百日灸预防中风;外科,用耳针预防输血、输液反应、针刺预防外科感染、术后腹胀;妇产科,应用针灸预防人流综合反应、产后出血、先兆流产、先兆早产等。

为了客观评价针灸的预防作用,除了临床观察外,还有人将针灸与其他预防方法进行对照观察。如通过比较,发现针刺预防流感的作用优于阿的平溶液喷鼻组而低于孟德尔氏液涂咽组。另外,对同1种急症,哪种刺激效果更好有人分别观察了耳针、体针、不针灸对预防产后出血的影响,发现耳针最佳。

应用动物研究,探索针灸预防急症的机理(如休克等)也取得了颇有价值的成果。

三、变革方法日益增多

鉴于现代科学技术,特别现代医学对针灸学科的渗透和影响,各类变革方法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这些变革方法往往结合了2种或2种以上疗法的长处,对开拓救治领域,提高救治疗效,都有促进作用。如电针,这种应用最早的针刺变革方法,其镇痛效果已为极大多数人所公认;水针(穴位注射)综合了机械刺激与化学药物两方面作用,在抗急性感染上有特殊的疗效。有些变革方法还能简化针刺手续,避免针刺意外,减轻病人痛苦。如激光针,具有进针无痛、无感染之弊以及安全等特点。70年代开始应用于针灸临床后,对多种急症都有效果,最易为儿童患者接受。目前已证实,光针对小儿哮喘、小儿急性扁桃体炎、小儿腹泻等,效果确切。另外,50年代兴起的耳针疗法,与上述变革法有所不同,据不完全统计,大约对40余种急症有效。

四、科学验证疗效

进行大样本对照观察,是现代急症针灸确定疗效的主要手段,也是重要特点之一。近些年来特别重视开展对严重危害人体或最为常见的急性病症的疗效验证工作,诸如:心脑血管疾病、急腹症、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黄疸性肝炎等等。其中一些病症已进行了数千例乃至上万例的观察。为了解针灸疗法在诸种疗法中所占有位置,不少病症还作了与中西药物治疗的对照观察。如急性细菌性痢疾,通过与药物组对照,发现针刺组无论在临床症状(如里急后重、腹痛腹泻等)的平均消失时间上,还是在大便7天以内转阴率等方面,均较单纯用药物治疗为优。选择较可靠的客观指标,进行更深入的观察,也是急症针灸治疗中正在广泛开展的一项工作。如采用心功能检测观察冠心病心绞痛病人,中风患者进行针刺前后的脑血流图与血液流变学变化的比较…。这样就能科学地、严格地肯定其疗效。

五、深入探讨机理

关于针灸治疗急症的机理,古人虽然作过一些探讨,并提出“调气”、“治神”等重要见解,但终究比较笼统。建国后,尤其是近20馀年,对此已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主要途径是借助现代技术的手段,通过实验研究,从生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微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等各个角度,进行分析、综合、探索。实验研究包括临床试验和动物实验。截至目前,虽未获得最后的突破,但已显露出一些令人振奋的苗头。以针刺抗休克为例,通过实验性休克动物的观察,初步表明针刺的升压和抗休克作用可能主要是经由神经系统实现的。针刺的刺激可能属于1种非特异性的传入刺激,当直接作用于穴位的神经末梢或神经干后,信息由相应的传入神经上达脑干,经整合后再经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从而产生抗休克效应。另外,抗休克作用可能还与体内的体液因素有关。当然,上述只是粗线条推测,离探明确切机理尚有一段距离。类似这样的情况,在机理研究中可以说比较普遍。

六、救治方案逐步规范

在大量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的基础上,一套独特的、系统而又完整的针灸治疗急症的方案正在逐渐形成。这对于总结、推广急症针灸以及稳定疗效都是十分有意义的。就目前看,虽还不够普遍,但在一些较重要的急性病症上已初具雏形了。一套完整的急症针灸方案,一般认为应包括:统一的选择标准和诊断标准(包括辨证标准),基本固定的配方(含相对稳定的加减法)、刺灸法(包括补泻手法等)、护理及辅助疗法。其中以判断是否为针灸的适应症为前提,如急性传染性肝炎,就规定以临床上确诊为急性黄疸型肝炎、病程在2周以内者作为病例选择标准。急症取穴上主张有效穴(多经反复验证)与辨证取穴相结合;手法上,宜适当增强刺激量或多留针;针刺次数每日1~2次,危重期内或急性痛症可每日3~4次;护理上亦要求细致观察,重者须坚持守候;其他措施包括支持疗法、中西医急救措施等。

虽然,现代急症针灸研究已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发展,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如作为发展急症针灸的突破口之一的机理研究,尚待积蓄力量,进行本身的突破;作为现代急症针灸成熟标志之一的治疗方案规范化,亦有大量艰苦的工作。应该一提的是针灸治疗急症病种的开拓问题,我们认为必须重视发掘和发扬祖国医学的宝贵遗产。一些古代用之有效记载颇多的以灸法治疗毒、痈肿等,现代报道已属鲜见。特别是狂犬病,早在《内经》就有“犬所啮之处灸之三壮,即以犬伤病法灸之”的记述。之后,历代医著如《小品方》、《外台秘要》、《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针灸资生经》等都有记载和发挥。但现代除《光明日报》在1982年有一通讯外,很少有关临床报道。我们深信只要针灸工作者和各学科(特别是临床学科)工作者紧密合作,坚持实践,开阔思路,多寻途径,那么,一门独特崭新的医学新学科──现代急症针灸防治学将会很快地立于世界现代医学之林。

上一節 明清
秦汉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