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帶下病,是指婦女陰道內流出的一種粘稠液體即白帶在量、色、質或氣味的異常的病證。首見於《內經》,如《素問‧骨空論》云:「任脈為病,…女子帶下瘕聚」。

本病病因,或因飲食不節,勞倦過度,傷及脾氣,脾失運化,谷不化精,反聚為濕,流注下焦,傷及任脈,而為帶下;若素體腎氣不足,下元虧損,房勞多產,傷及腎氣,而使帶脈失約,任脈不固,遂致帶下;亦可因經行產後,經脈空虛,濕毒之邪乘虛而入,損傷任帶二脈而為帶下。

針灸治療帶下病,在古籍文獻中記載頗多。如《針灸甲乙經》、《備急千金要方》、《銅人針灸腧穴圖經》、《針灸資生經》、《針灸大成》等中均可見到。

現代西醫學的盆腔炎、子宮頸炎等所引起的帶下,均可歸屬於本病。

【辨證分型】

(一)脾虛

帶下量多,色白或淡黃,質粘稠,無臭味,綿綿不絕,伴面色萎黃,納少便溏,精神疲倦,四肢倦怠,脈緩弱,舌淡苔白膩。

(二)腎虛

帶下清冷,量多,色白,質稀薄,終日淋漓不斷,腰酸如折,小腹冷,大便溏薄,小便清長,夜間尤甚,脈沉遲,尺脈尤甚,舌淡苔白。

(三)濕毒

帶下量多色黃綠如膿,或挾有血液,或混濁如米泔,臭穢,陰中瘙痒,口苦咽乾,小便短赤,脈滑數,舌紅苔黃。

【治療】

(一)脾虛

1.治則:健脾益氣。

2.處方:氣海、足三里、脾俞、陰陵泉、三陰交。

3.方義:足三里、陰陵泉、脾俞,可健脾除濕止帶,氣海健益脾氣,調理任脈;再配以足三陰之會三陰交,可加強上述作用。

4.治法:均用補法,可加用艾灸。

(二)腎虛

1.治則:補益肝腎。

2.處方:關元、腎俞、太溪、復溜、次髎、白環俞。

3.方義:關元、腎俞、次髎,取以補益腎氣,溫緩下焦,固攝帶脈,取足少陰之太溪、復溜,可增強益腎之效,白環俞為膀胱經穴位,可助膀胱之氣化,又可固腎止帶。

4.治法:針用補法,腹背部穴針後可加灸。

(三)濕毒

1.治則:化濕解毒。

2.處方:下髎、中極、水道、蠡溝、陰陵泉。

3.方義:下髎、中極可通調膀胱及任脈經氣而化濕邪,輔以足陽明經腧穴水道以加強清熱利濕作用。遠道取下肢足厥陰絡穴蠡溝、足太陰合穴陰陵泉,以疏泄肝經鬱熱、健脾滲濕之力。

4.治法:均用瀉法。

【古方輯錄】

《針灸甲乙經‧卷十二》:「女子赤白瀝,心下積脹,次髎主之。…女子下蒼汁,不禁赤瀝,陰中痒痛,引少腹空眇,不可俯仰,下髎主之」。

《針灸資生經‧第七》:關元,治帶下瘕聚。…氣海、小腸俞,治帶。…帶脈治帶下赤白。

《類經圖翼‧十一卷》:淋帶赤白:命門、神闕、中極(七壯,治白帶極效)。

《針灸大成‧卷九》:婦人赤白帶下:氣海、中極、白環俞、腎俞。…宜刺後穴:氣海、三陰交、陽交(補多瀉少)。

上一節 驚風
婦女症瘕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