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带下病,是指妇女阴道内流出的一种粘稠液体即白带在量、色、质或气味的异常的病证。首见于《内经》,如《素问‧骨空论》云:“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瘕聚”。

本病病因,或因饮食不节,劳倦过度,伤及脾气,脾失运化,谷不化精,反聚为湿,流注下焦,伤及任脉,而为带下;若素体肾气不足,下元亏损,房劳多产,伤及肾气,而使带脉失约,任脉不固,遂致带下;亦可因经行产后,经脉空虚,湿毒之邪乘虚而入,损伤任带二脉而为带下。

针灸治疗带下病,在古籍文献中记载颇多。如《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铜人针灸腧穴图经》、《针灸资生经》、《针灸大成》等中均可见到。

现代西医学的盆腔炎、子宫颈炎等所引起的带下,均可归属于本病。

【辨证分型】

(一)脾虚

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粘稠,无臭味,绵绵不绝,伴面色萎黄,纳少便溏,精神疲倦,四肢倦怠,脉缓弱,舌淡苔白腻。

(二)肾虚

带下清冷,量多,色白,质稀薄,终日淋漓不断,腰酸如折,小腹冷,大便溏薄,小便清长,夜间尤甚,脉沉迟,尺脉尤甚,舌淡苔白。

(三)湿毒

带下量多色黄绿如脓,或挟有血液,或混浊如米泔,臭秽,阴中瘙痒,口苦咽干,小便短赤,脉滑数,舌红苔黄。

【治疗】

(一)脾虚

1.治则:健脾益气。

2.处方:气海、足三里、脾俞、阴陵泉、三阴交。

3.方义:足三里、阴陵泉、脾俞,可健脾除湿止带,气海健益脾气,调理任脉;再配以足三阴之会三阴交,可加强上述作用。

4.治法:均用补法,可加用艾灸。

(二)肾虚

1.治则:补益肝肾。

2.处方:关元、肾俞、太溪、复溜、次髎、白环俞。

3.方义:关元、肾俞、次髎,取以补益肾气,温缓下焦,固摄带脉,取足少阴之太溪、复溜,可增强益肾之效,白环俞为膀胱经穴位,可助膀胱之气化,又可固肾止带。

4.治法:针用补法,腹背部穴针后可加灸。

(三)湿毒

1.治则:化湿解毒。

2.处方:下髎、中极、水道、蠡沟、阴陵泉。

3.方义:下髎、中极可通调膀胱及任脉经气而化湿邪,辅以足阳明经腧穴水道以加强清热利湿作用。远道取下肢足厥阴络穴蠡沟、足太阴合穴阴陵泉,以疏泄肝经郁热、健脾渗湿之力。

4.治法:均用泻法。

【古方辑录】

《针灸甲乙经‧卷十二》:“女子赤白沥,心下积胀,次髎主之。…女子下苍汁,不禁赤沥,阴中痒痛,引少腹空眇,不可俯仰,下髎主之”。

《针灸资生经‧第七》:关元,治带下瘕聚。…气海、小肠俞,治带。…带脉治带下赤白。

《类经图翼‧十一卷》:淋带赤白:命门、神阙、中极(七壮,治白带极效)。

《针灸大成‧卷九》:妇人赤白带下:气海、中极、白环俞、肾俞。…宜刺后穴:气海、三阴交、阳交(补多泻少)。

上一節 惊风
妇女症瘕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