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ttings您的浏览器未开启Javascript!本网站利用它优化用户的浏览体验,若未开启它,除了导致部分网页功能无法正常运作,浏览效能也会较差!


home
search
AD
疾病防治 » 病证辨治 » 内科病证 » 象皮肿病
【內容】

俗名大脚风,是指足胫肿胀、皮肤粗糙的一种病症。本病病名及证候记载,首见于隋‧巢元方所撰之《诸病源候论‧卷三十》:“…自膝以已下,至踝及趾俱肿直是也。皆由血气虚弱,风邪伤之经络否涩而成也。亦言江东诸山县人多病云。彼土有草名其草,人行误践触之,则令病发”。至清代医家,多将本病归入“脚气”病。

本病病因病机,多系风湿热邪,乘虚外袭,流注下膝,蕴留经脉,与血互结,脉络闭阻,气血津液滞留,溢于肌肤所致。

针灸治疗本病,在古籍中虽无明确记载,但《针灸资生经》、《神应经》及《针灸集成》等针灸著作中,所载治脚肿的穴方,亦应包括本病在内。

本病证与现代西医学之象皮肿相当。

【辨证分型】

(一)湿阻气滞

踝部或小腿轻度或中度肿大,按之稍有凹陷,皮肤光亮,肢体困重,久坐久站则肿势加重,脉舌多无异常。

(二)湿瘀阻络。

下肢肿胀日益增大,皮肤粗糙增厚,甚则坚硬,按之无凹陷,皮色暗褐,凹凸不平,甚或出现肉瘤、肉刺等赘生物。若皮破后,则流滋渗液,经久不愈。脉细弦,舌淡红,有瘀点或瘀斑,苔白腻。

【治疗】

(一)湿阻气滞

1.治则:健脾利湿,行气通络。

2.处方:上巨虚、悬钟、解溪、漏谷、昆仑、三阴交、太溪。

3.方义:本型系早期证候,以风湿热邪下注,经脉气血阻滞为主。因“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故取足太阴之漏谷、三阴交,足阳明经之上巨虚、解溪等穴,健胃运脾,利湿消肿,行气通络,疏通经脉;本证之肿始于踝关节周围,故配合太溪、昆仑,通利关节,利湿消肿。悬钟是足三阳经之大络,又是髓会穴,功能活血通络,疏风除湿,其效能达足部三阳之脉。

4.治法:均用强刺激泻法,并可加温针灸或艾条悬灸(皮肤红肿热时不灸)。

(二)湿瘀阻络

1.治则:泄毒祛瘀,软坚利湿。

2.处方:足三里、上巨虚、丰隆、解溪、悬钟、丘墟、商丘、漏谷、三阴交、太溪、昆仑、委中。

3.方义:本型以湿热瘀血为因,经络闭阻为机,肌肤失荣为果,取足三里、上巨虚、丰隆、解溪等足阳明经腧穴为主,以冀通经活血,祛湿消肿,使阳明脉通以润宗筋,复配足三阳之大络悬钟,原穴丘墟,加强通调足三阳之脉;漏谷、三阴交、商丘皆足太阴经腧穴,均能健脾利湿,通调足三阴经之经络。太溪、昆仑可加强踝关节的活血通络,委中为血郄,可加强活血作用。

4.治法:均用粗针,施强刺激泻法,出针时摇大其针孔,令针孔出血淌水。委中、昆仑宜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数滴。

【古方辑录】

《针灸资生经‧第五》:上昆仑,疗恶血风气肿痛,脚肿。…小肠俞治脚肿,短气,不嗜食。然谷,治足跗肿,不得履地。

《神应经‧手足腰腋门》:脚肿:承山、昆仑、然谷、委中、下廉、髋骨、风市。

上一節 瘿病
中暑 下一節

AD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