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郁证,系指以心情抑郁、胸胁胀闷、情绪不宁,或易怒欲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阻为特征的一种病证。《内经》有关于五气之郁的论述,历代医家虽有对本证多有记载,但首先明确采用郁证为病证名称者见于明‧虞抟之《医学正传》。

本病多因情志内伤,或忧思恼怒,肝气郁结;或忧愁思虑,脾失健运;或七情过极,心失所养,致气机郁滞而为病。

针灸治疗,以宋明时期的医著载述较多,如《扁鹊心书》、《神应经》、《针灸大成》等。

现代西医学之癔病、神经衰弱等神经官能症、妇女更年期综合征,可归属本病证。

【辨证分型】

(一)肝气郁结

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胁胀痛,脘闷嗳气,大便不调,脉弦,苔薄腻。

(二)痰气郁结

精神抑郁,胸部闷塞,脇肋胀痛,咽中如有物梗阻,吞之不下,咯之不出,脉弦滑,苔白腻。

(三)心脾两虚

多思善疑,头晕神疲,心悸胆怯,失眠健忘,面色不华,脉细,舌淡苔薄白。

【治疗】

(一)肝气郁结

1.治则:疏肝理气解郁。

2.处方:肝俞、太冲、内关、印堂。

3.方义:取肝之背俞及肝经之原穴肝俞、太冲,意在疏理肝气,解除郁滞;郁为气病,治当顺气宽中,故加内关,以宽胸理气畅中;印堂,可定神醒脑。

4.治法:均用泻法,印堂宜斜刺向下,透面针之心区。

(二)痰气郁结

1.治则:涤痰理气解郁。

2.处方:百会、丰隆、三阴交、天突、内关。

3.方义:百会,有化浊开窍之功,为治神志病之要穴;丰隆,系治痰之验穴,取之以涤痰浊、通经络;三阴交,健脾胃,增强祛痰化浊的作用;天突,宣畅局部气机;内关顺气宽中。

4.治法:三阴交用补法,余穴均采取泻法。

(三)心脾两虚

1.治则:补心益脾宁神。

2.处方:心俞、神门、脾俞、足三里、三阴交、安眠。

3.方义:背俞乃脏腑之气输注于背部之特定部位,故取心俞,脾俞以补益心脾;神门为心经之原穴,合胃经之合穴足三里,脾经之三阴交,更可加强补心脾、益气血、宁神志的作用;安眠为近人总结之治神志病的验穴,有镇静安眠之效。

4.治法:安眠穴平补平泻,余穴用补法。

【古方辑录】

《神应经》:烦闷不卧:太渊、公孙、隐白、肺俞、阴陵泉、三阴交。

《针灸大成》:健忘失记:列缺、心俞、神门、少海。…忧愁思虑,内动于心,外感于情,或有痰涎灌心窍,七情所感,故有此症。复刺后穴:中脘、三里。

上一節 痫证
癃闭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