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痫证属于一种发作性神志异常的病证,俗称“羊痫风”。发作时,以猝然仆倒,昏不知人,抽搐鸣叫,口吐涎沫,移时苏醒为主要特征。痫证病名始见于《内经》。如《灵枢‧癫狂》篇云:“癫疾始作,先反僵,因而脊痛”。

痫证多由秉赋不足,先天遗传,又与惊恐所伤、饮食失调等有关。其病机变化主要涉及肝、脾、肾三脏。肾为先天之本,本先不足,惊恐伤肝,肝肾同源,而致阴不敛阳,生热生风;饮食不节,损及脾胃,精微不布。痰浊阻滞。三脏互相影响,风阳升动,痰浊上逆,阴滞心窍,窜扰经络,发为痫证。

针灸治疗痫证,首载于《灵枢‧寒热病》:“暴挛痫眩,足不任身,取天柱”。后世的《针灸甲乙经》收治各种类型痫证治疗二十六条,《备急千金要方》创艾灸治本证之法,以及《针灸资生经》、《针灸聚英》、《针灸大成》等,均有载述。

现代医学之癫痫与本证相当。

【辨证分型】

(一)肝风痰浊

旋即昏仆,抽搐吐涎,或有鸣叫,甚则二便失禁,脉象弦滑,舌苔白腻;如属痰火,则发作前急躁心烦,咯痰不爽,口苦便秘;脉弦滑数,舌红苔腻。

(二)肝肾阴虚

癫痫频发之后,精神恍惚,头晕目眩,健忘失眠,腰膝酸软,大便干燥。脉细弦数,舌红苔少。

【治疗】

(一)肝风痰浊

1.治则:涤痰熄风,开窍定痫。

2.处方:鸠尾、水沟、腰奇、丰隆、太冲;痰火加大椎,昼发加申脉,夜发加照海。

3.方义:鸠尾为任脉之络,水沟位于督脉,二穴合用,任督相配,协调阴阳逆乱,开窍醒脑;腰奇系古人治痫证之经验要穴;丰隆,调理脾胃,豁痰化浊;太冲,平熄肝风。如偏于痰热火盛,加大椎以泄热定痫;日间发作,为病在阳蹻,加申脉,因申脉通于阳蹻;夜晚发作,为病在阴蹻,加与阴蹻脉相通之照海。

4.治法:鸠尾穴以艾卷雀啄法灸之,余穴均针刺施泻法。先针水沟,持续运针,刺激强度须适当增大,继用他穴。

(二)肝肾阴虚

1.治则:滋补肝肾,宁心安神。

2.处方:肝俞、肾俞、太冲、神门、三阴交。

3.方义:取肝俞、肾俞以益肝补肾;大溪是足少阴经输穴,三阴交乃足三阴经交会穴,均能调补肝脾肾三脏以扶其本。取太冲以疏泄肝气,神门以安神宁心。

【古方辑录】

《备急千金要方‧卷三十》:天井、小海主癫疾羊痫、吐舌、羊鸣、戾颈。

《针灸聚英‧卷二》:痫:俱是痰火,不必分牛马六畜。灸百会、鸠尾、上脘、神门、阳蹻(昼发)、阴蹻(夜发)。

《类经图翼‧十一卷》:“风痫:百会、上星、身柱、心俞、筋缩、章门、神门、天井、阳溪(灸此不必合谷,灸合谷不必阳溪)、合谷、足三里、太冲”。

上一節 狂证
郁证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