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脅痛是指以一側或兩側脇肋疼痛為主要表現的病證。本證在《內經》即有較詳細記載,如《素問‧臟氣法時論》:「肝病者,兩脇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

脅痛之病因,包括跌仆外傷、情志鬱結、濕熱內蘊、痰飲停蓄等,導致氣滯血瘀、溫熱痰濁阻遏脅絡,肝膽失于疏泄條達,不通則疼,發為脅痛。

本證的針灸治療,最早見於《足臂十一脈灸經》:「脅痛…皆久(灸)少陽臑(脈)」。《內經》則更提及急性脅痛的治療,如:「邪客于足少陽之絡,令人脅痛不得息,咳而汗出,刺足小指次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素問‧繆刺論》)。

脅痛為一個常見的病證,可見於西醫多種病症,如急慢性肝炎,肝硬化以及慢性膽囊炎、膽道蛔虫病及肋間神經痛等。

【辨證分型】

脅痛可分三型。

(一)瘀血阻絡

症見脅痛如刺,痛處不移,入夜更甚,脇肋下或見積塊,脈象沉澀,舌質紫暗。

(二)痰飲停積

症見脇肋劇痛,痛掣肩胛,咳唾稀涎,胸肋痞脹喘滿,脈沉緊或沉弦,舌苔白膩。

(三)肝血不足

脇肋隱痛,綿綿不休,兼見頭暈目眩,面色無華,婦女月經不調,脈細數,舌淡紅少苔。

【治療】

(一)瘀血阻絡

1.治則:化瘀通絡。

2.處方:膈俞、支溝、陽陵泉、期門。

3.方義:脇肋為少陽、厥陰二經之分野,故取手少陽之經支溝,足少陽之合陽陵泉,配肝募足厥陰之期門,以疏二經之氣,活血化瘀通絡;膈俞系血會,可理血活血。四穴合用,可條達脇肋之鬱結,疏通脈絡之瘀阻,自可消瘀止疼。

4.治法:膈俞、支溝宜用氣至法激發出向前向上針感,四穴均用瀉法。

(二)痰飲停積

1.治則:祛痰通絡。

2.處方:支溝、丘墟、章門、公孫。

3.方義:支溝系治脅痛之驗穴;丘墟乃膽經之原穴,可疏調膽經經氣,通達病所之郁阻;章門位於脅,為脾之募穴又屬於肝經,能健脾逐飲,驅運脅絡氣血,加脾之原穴公孫,有化濁祛痰之功。

4.治法:章門平補平瀉,針後加灸;公孫先瀉後補,以瀉為主;余穴均用瀉法。

(三)肝血不足

1.治則:養血柔肝。

2.處方:肝俞、腎俞、期門、三陰交、足三里。

3.方義:肝藏血,腎主精血,故補肝俞、腎俞,可充益精血以柔肝;取肝之募期門以和絡止痛,配足三里、三陰交,扶助脾胃,以資生化之源,精血充實。精血充實,濡養肝絡,則脅痛可止。

【古方輯錄】

《素問‧藏氣法時論》:肝病者,兩脇下痛引少腹。…取其經,厥陰與少陽。

《針灸甲乙經‧卷之九》:胸脅痞滿,痛引膺,不得息,悶亂煩滿,不得飲食,靈墟主之。

《標幽賦》:脅疼肋痛針飛虎。

《普濟方‧針灸門》:治脅支急痛。穴支溝。治脅痛。穴膈俞、中膂俞、竅陰、陽谷、顱囟。治胸脅痛不可忍。穴刺期門(針入四分,可灸七壯)、次針章門(針入六分,可灸七壯至七七壯)、行間、丘墟、湧泉。

《針灸大成‧卷九》:脇肋疼痛:支溝、章門、外關。…復刺後穴:行間(瀉肝經,治怒氣)、中封、期門(治傷寒後脅痛)、陽陵泉(治挫閃)。

《類經圖翼‧針灸要覽》:脇肋脹痛:膈俞、章門七壯,陽陵泉、丘墟三壯。

《針經摘英集‧治病直刺訣》:治胸脅痛不可忍,刺足厥陰經期門二穴…針入四分,次針章門二穴…針入六分,可灸七壯至七七壯,次針足厥陰經行間二穴,足少陽經丘墟二穴,足少陰經湧泉二穴。

《針灸聚英‧卷二》:脅痛:肝火盛、木氣實,有死血、痰注、肝急。針丘墟、中瀆。

《東醫寶鑒‧外形篇‧卷三》:脅并胸痛不可忍,取期門、章門、行間、丘墟、湧泉、支溝、膽俞。胸脅脹痛,取公孫、三里、大(太)沖、三陰交。

《神應經》:胸脅滿引腹:下廉、丘墟、俠溪、腎俞。

《神灸經綸‧卷三》:兩脇脹滿:膽俞、意舍、陰陵泉。

脇肋脹痛:膈俞、章門、陰陵泉、丘墟。

上一節 哮證
黃疸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