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咳嗽是肺系疾患的常见证候之一。早在《内经》已对本证之成因、症状、症候分类及治疗均有较系统论述。

本证病因,或由外邪侵袭,肺卫受感,肺失宣降,致肺气上逆发为咳嗽;或由内伤,肺脏虚弱,或他脏有病累及于肺,如脾虚生痰,上渍于肺;肾阴下亏,虚火上炎,灼伤肺阴等,均能引发本证。

针灸治疗咳嗽,在《内经》中即有多处记载,如《灵枢‧五邪》云:“邪在肺…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取之膺中外腧,背三椎之旁,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取之缺盆中以越之”。至《针灸甲乙经》,进一步提到,应针对不同症状,取用不同穴位。《备急千金要方》还载述了一种艾薰之法,治疗咳嗽,方法是“以熟艾薄薄布纸上,纸广四寸,后以硫黄末薄布艾上,务令调匀,以荻一枚,如纸长,卷之作十枚。先以火烧缠下去荻。烟从孔出,口吸烟,咽之取吐,止。”《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八》)。在后代的医著,如《针灸资生经》、《医学纲目》及《神灸经纶》等,都有大量记载。

现代西医学之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及肺结核等疾病所出现之咳嗽,均可归属本证。

【辨证分型】

(一)外邪犯肺

咳嗽不止,风寒者痰稀薄色白,鼻塞流涕,形寒无汗,头痛发热,脉浮紧,苔薄白;风热者咯痰色黄,身热头痛,脉浮数,苔薄黄。

(二)内伤咳嗽

咳嗽时作时止,如痰湿侵肺,痰多粘稠易咯,胸脘痞闷,胃纳减少,脉濡滑,舌苔白腻;如为肺肾肺虚,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或咯血,脉细数,舌红少苔,可伴潮热盗汗,五心烦热。

【治疗】

(一)外邪犯肺

1.治则:散寒清热,宣肺化痰。

2.处方:肺俞、列缺、合谷。风寒加风门、风池;风热加大椎、曲池。

3.方义:肺主皮毛,司一身之表,手太阴与手阳明相表里,故取肺之络列缺,大肠经之原合谷,原络相配,散风祛邪,宣肺解表;加肺俞,更助宣肺止咳之力。风门为风寒入侵的门户,配风池可疏风散寒;大椎、曲池重在祛散风热。

4.治法:上穴均用泻法强刺激,风门可针后加灸,大椎宜针后拔罐。

(二)内伤咳嗽

1.治则:健脾化痰,养阴润肺。

2.处方:天突、肺俞、太渊、身柱、膻中。痰湿侵肺加脾俞、足三里;肺肾阴虚加肾俞、膏肓。

3.方义:天突、太渊,清肺止咳;肺俞、身柱,宣肺止咳。痰湿侵肺,取脾俞、足三里以健运中焦之气,使气行津布,痰浊自化,肺脏可安;肺肾阴虚,取膏肓补肺阴而润燥金,肾俞滋肾水以降虚火。

4.治法:每次取4~5穴。天突穴在针刺时,先与水平成15度交角平刺,入皮后缓缓送针,至针尖如觉抵触硬物,即为气管,略退0.1~0.2寸,改向下横刺,在胸骨柄后缘和气管前缘之间,慢慢进针,刺入1~1.5寸,以得气为度。肺俞、身柱,进针后用呼吸补法,膻中、肾俞用灸法,肺俞亦可针后加灸。四肢穴用针刺,平补平泻,留针15~30分钟。

【古方辑录】

《针灸甲乙经‧卷之九》:咳逆上气,唾喘短气不得息,口不能言,膻中主之。

咳逆烦闷不得卧,胸中满,喘不得息,背痛,太渊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八》:上气咳逆,短气胸满,多唾,唾恶冷痰,灸肺俞五十壮。

上气气闭,咳逆咽冷,声破喉猜猜,灸天瞿五十壮。一名天突。

《丹溪心法‧卷二》:治嗽灸:天突穴、肺俞穴,大泻肺气。

《医学纲目‧卷之二十六》:治咳嗽:身柱(三分,泻三吸。)、至阳(三分,补三呼)。不已,再取后穴:肺俞(寸一分,沿皮向外一寸半,泻六吸。寒痰红痰,俱是虚补实泻)。又法:风门(一分,沿皮向外一寸半)。

《针灸大成‧卷九》:久嗽不愈:肺俞、三里、膻中、乳根、风门、缺盆。

《神灸经纶‧卷三》:咳嗽:丹田、膻中、身柱、列缺、天突、俞府、华盖、乳根、风门、肺俞、至阳。

久嗽不愈:将本人乳下约离一指许,有低陷之处与乳直对不偏者,名直骨穴。如妇人,即按其乳头直向下,看其乳头所到之处,即是直骨穴位。灸艾三炷,艾炷如赤豆大。男灸左,女灸右,不可差错。

上一節 惊悸、怔忡
喘证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