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痿证系指肢体筋脉弛缓,痿软无力,不能随意活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类病证。以下肢多见,故又称痿躄。有关记载首见于《内经》。其中《素问‧痿论》是讨论痿证的专篇。

本证病因病机较为复杂,或因外感温热,肺热津伤,不得濡养百脉;或湿热蒸阳明,湿热侵淫,宗筋弛缓;或跌仆损伤,损及肾督带三脉,致经脉瘀阻,气血运行不畅,筋骨失于濡养;或因肝肾精血亏损,不能濡养筋脉,均可发为痿证。

针灸治疗痿证在《内经》中即有多处载述,并提出“治痿独取阳明”等重要法则,及“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的治疗大法。《三国志‧魏书‧方技传》载述了华佗用灸夹脊穴之法,治疗双足痿躄不能行。晋‧皇甫谧之《针灸甲乙经》明确提出了取穴和针法,在之后的历代医学典籍中,均有治疗包括大小便功能障碍在内的各种痿症症候的记载,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

现代西医学之多发性神经根炎、急性脊髓炎、截瘫、癔病性瘫痪以及进行性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等。

【辨证分型】

(一)肺热伤津

两足痿软不用,渐至肌肉消瘦,皮肤干燥,心烦口渴,呛咳无痰,咽喉不利,小便短赤热痛,脉细数,舌红苔黄。

(二)湿热侵淫

肢体逐渐痿软无力,或兼见微肿,手足麻木、顽痒、扪及微热、喜凉恶热,身重面黄,胸脘痞闷,舌苔黄腻,脉濡数。

(三)瘀阻经脉

肢体痿废不用,麻木不仁,唇紫舌青,四肢青筋现露,脉涩不利。

(四)肝肾两虚

肢体瘫痪,腿胫大肉渐脱,兼有腰脊酸软、咽干、头昏耳鸣,脉细数,舌红绛。

【治疗】

(一)肺热伤津

1.治则:清热润燥。

2.处方:尺泽、肺俞、手三里、曲池、合谷、足三里、阳陵泉、悬钟。

3.方义:肺俞、尺泽为肺经之背俞穴、合穴相配,可清热润燥。手三里、曲池、合谷、足三里,均属手足阳明经穴,意在“治痿独取阳明”;取筋会阳陵泉、骨会悬钟,舒筋通络、壮骨健身。

4.治法:上穴均用泻法。

(二)湿热侵淫

1.治则:清热化湿。

2.处方:大椎、命门、腰阳关、三阴交、曲池、合谷、手三里、足三里。

3.方义:本型为湿热下受,侵淫经络,络脉不通,则经脉弛缓。督脉为诸阳经之统,故取大椎、命门、腰阳关以强壮腰脊,通阳达表,并可驱脊膂之湿热;三阴交有运脾化湿,通利三阴经络之功;余穴均为手足阳明经要穴,具健脾化湿、调和气血的作用。

4.治法:强刺激泻法,不留针。督脉腧穴要求针感循经向下放散。

(三)瘀滞经脉

1.治则:活血行瘀。

2.处方:膈俞、华佗夹脊、肩髃、曲池、外关、合谷、髀关、伏免、足三里、解溪、阳陵泉。

3.方义:取血会膈俞,意在活血化瘀;华佗夹脊,可疏通督脉经气,加强行瘀之功;余穴以阳明经穴为主配合筋会阳陵,取之,可通畅气血,有利患肢康复。

4.治法:均用泻法,刺激宜强。针后加艾条温灸。

(四)肝肾亏虚

1.治则:滋补肝肾。

2.处方:肝俞、肾俞、命门、足三里、三阴交、太溪、曲池、合谷。

3.方义:痿证日久,肝肾精血被耗,致肢体痿弱不用。取肝俞、肾俞,益肝补肾,强壮筋骨;命门培元补肾,强壮腰脊,足三里、曲池、合谷健运脾胃,主润宗筋;三阴交、太溪具有补益肝肾,健运脾胃,疏通三阴经脉,调和气血之功。

4.治法:背部各穴用中等刺激补法,四肢诸穴用强刺激补法,针后加灸。

【古方辑录】

《针灸甲乙经‧卷之十》:痿厥,身体不仁,手足偏小。先取京骨,后取中封、绝骨,皆泻之。

痿厥寒,足腕不收,躄,坐不能起,髀枢脚痛,丘墟主之。

《针灸资生经‧第五》:三阴交疗不能行。…三里、冲阳、仆参、飞扬、复留、完骨,主足痿失履不收。

《针灸聚英‧杂病》:有湿热,有痰,有无血而虚,有气弱,有瘀血。针中渎、环跳(停针待气一、二时方可),灸三里、肺俞。

《神灸经纶‧卷四》:痿症:涌泉、阴谷、阳辅。

上一節 眩晕
口眼歪斜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