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眩是眼目昏花,晕是头脑旋转,二者同时并现,统称眩晕。《内经》中称为“眩冒”、“眩”,对其病机论述颇详。

眩晕病因病机颇为复杂,如心脾气血不足,不能上荣于脑;肝肾阴精亏乏,肝阳上亢,上扰清空,跌仆所致头部损伤,瘀血阻滞等。这里仅选择急重常见的痰浊中阻所引发的眩晕加以论述。该证多因恣食肥甘或劳倦太过,七情过极等损及脾胃,健运失司,中阻气机,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发为眩晕。

关于本证的针灸治疗,在《针灸甲乙经‧卷之十》中即有记载:“风眩善呕,烦满,神庭主之”。后世医家,发挥颇多。宋‧窦材曾记录针灸治疗重证眩晕一则:“一人头风发则旋晕,呕吐数日不食,余为针风府穴”,并配合药物而“永不发”(《扁鹊心书‧卷上》)。

现代医学中的各种原因所致的眩晕如内耳性眩晕、脑性眩晕等,均归属于本证范畴。

【辨证分型】

(一)痰浊中阻

痰浊中阻,症见眩晕阵作,旋转不已,耳鸣耳闭,难于站立,动则晕甚,呕吐恶心,胸闷脘痞,甚则汗出,面色苍白,脉象弦滑,舌苔白腻。

(二)气血亏虚

眩晕时作,动则加剧,劳累即发,兼见面色皝白,唇甲不华,气短懒言,神疲纳减,心悸失眠,脉细弱,舌淡。

【治疗】

(一)痰浊中阻

1.治则:化痰和中。

2.处方:风池、内关、合谷、丰隆。

3.方义:风池通于阳维,又为手足少阳之交会,能疏理三焦气机,通导清阳上升;内关通于阴经,为手厥阴之络,手厥阴与少阳相表里,故取之能利气降浊,和胃止呕;合谷为手阳明之原,取此乃宗“头面合谷收”之旨;加胃络丰隆,涤化痰浊。

4.治法:风池针法同前,与内关均用平补平泻法;合谷、丰隆施泻法。

(二)气血亏虚

1.治则:补益气血。

2.处方:百会、足三里、三阴交、脾俞、胃俞。

3.方义:本型由气血不足脑失所养引起,脾胃为生化之源,故取脾俞、胃俞以健运脾胃,化生精血,以资化源。足三里、三阴交可增强调补脾胃之功。百会位于巅顶,可升提气血,充益髓海,脑髓得养则眩晕自止。

4.治法:百会用悬灸法,余穴用针刺补法。

【古方辑录】

《针灸大全》:阴厥头晕,及头目昏沉:大敦二穴,肝俞二穴,百会一穴。

《通玄指要赋》:头晕目眩,要觅于风池。

《杨敬斋针灸全书‧下卷》:头眩、眼目生花:神庭、上星、风池、肺俞、合谷。

上一節 头痛
痿证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