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嘔吐系指胃失和降,氣逆于上所引起的病證。其證治淵源於《內經》,如《素問‧至真要大論》:「諸嘔吐酸…皆屬於熱」。

嘔吐,其病因或為外邪諸如風寒濕邪及穢濁之氣等侵襲,或因飲食不潔、誤食有毒之物,致脾胃損傷,胃失和降,氣逆于上,發生嘔吐。亦有因中虛氣弱,運化無力,致水津不布,釀生痰飲,積于中脘;或情志怫郁,肝氣橫逆犯胃,均可使胃氣上逆,發為嘔吐。

嘔吐的針灸治療,《內經》中也已提到,如:「善嘔,嘔有苦…邪在膽,逆在胃,膽液泄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故曰嘔膽。取三里以下胃氣逆,則刺少陽血絡以閉膽逆,卻調其虛實以去其邪」(《靈樞‧四時氣》)。後世的不少醫著,都有記載。

現代醫學的多種病症,如急性胃炎、賁門痙攣、膽囊炎及某些急性傳染病和顱腦疾病,都可出現嘔吐。

【辨證分型】

(一)邪毒犯胃

證見:突然暴吐不止,伴高熱惡寒,頭身疼痛,胸脘滿悶。脈數,舌苔白膩。

(二)脾胃虛弱

證見:時作時止,胃納不佳,飲食稍多即吐,胸脘痞悶,喜暖惡寒。脈細弱,舌淡苔薄白。

【治療】

(一)邪毒犯胃

1.治則:驅邪降逆,和胃止嘔。

2.處方:中脘、胃俞、內關、曲澤。

3.方義:胃俞,中脘,分別為胃腑之背輸與腹募,合用可祛胃中邪毒而降胃氣、止嘔逆;內關為手厥陰經之絡穴,手厥陰經脈下膈而歷絡三焦,故可宣通上、中、下焦之氣機,平沖逆之氣。曲澤為氣厥陰心包經之合穴,「合主逆氣而泄」,以瀉血法治之,有清邪熱止嘔吐的作用。

4.治法:曲澤以三棱針刺血;胃俞先瀉後補,以補法為主;余穴用瀉法。

(二)脾胃虛弱

1.治則:溫中健脾,和胃降逆。

2.處方:脾俞、胃俞、內關、公孫。

3.方義:脾俞、胃俞系脾胃之背輸,取之可溫補中焦,斡調升清降濁之功能;內關理氣降逆公孫既為脾經之絡穴,又系八脈交會之一,與內關相配,可增強健脾降逆作用。

4.治法:內關平補平瀉,余穴均用補法。

【古方輯錄】

《千金翼方‧卷二十七》:卒吐逆:灸乳下一寸,七壯。

《針灸資生經‧第三》:胃俞:主嘔吐,筋攣,食不下。

《針經摘英集‧治病直刺訣》:「嘔噦無度:大陵」。

《神應經‧痰喘咳嗽門》:「嘔吐:曲澤、通里、勞宮、陽陵、太溪、照海、太衝、大都、隱白、通谷、胃俞、肺俞」。

上一節 呃逆
胃緩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