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白疕,又称松皮癣,系指以红斑、鳞屑为主要皮损,抓损之可见小的出血点,以匕首所刺的一种皮肤病证。

在《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五》中叫“干癣”,对症候有具体描述:“干癣,但有匡郭,皮枯索痒,搔之白屑出是也”。

本病证之病因病机,或因营养亏损,生风生燥,肌肤失养,或因血分有热,复感外邪,致燥气令血,伤营耗血等所致。

针灸治疗癣病,在古医籍中,首见于《备急千金要方》提到用灸病处及奇穴进行治疗。《针灸资生经》立“癣疥疮”一项,予以载述。《普及方》及其他一些明清著作,如《神应经》、《针灸集成》等,都有这方面内容。虽然多未指出是何种癣病,但其治疗经验可供借鉴。

【辨症分型】

(一)血热

病患初起,皮损逐渐加重,颜色红,点状出血明显,继之鳞屑斑剥,瘙痒,或有恶热,口渴,便结,尿黄,脉滑数,舌质红。

(二)血虚

病程较久,皮损稳定,呈干燥鳞屑,点状出血色淡,皮肤或有苔癣样变,伴面色皝白,头目昏花,脉濡细,舌淡苔薄。

【治疗】

(一)血热

1.治则:清热凉血。

2.处方:曲池、血海、委中、大椎、阳溪、膈俞。

3.方义:曲池、大椎以疏风清热,血海与血郄委中、血会膈俞相合可凉血、活血、润燥;阳溪为手阳明大肠经穴,可加强清热凉血之效。

4.治法:均用泻法,委中、大椎宜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二)血虚

1.治则:养血润燥。

2.处方:脾俞、三阴交、足三里、曲池、血海、阿是穴。

3.方义:脾俞、三阴交、足三里,可健脾胃而资生化之源,使气血充沛;曲池、血海,祛风养血,为皮肤病之常用要穴,阿是穴可疏通局部气血而止痒促进皮损恢复。

4.治法:曲池、阿是穴用平补平泻之法,余穴均用补法。阿是穴针后者可用艾条薰灸。

【古方辑录】

《备急千金要方‧二十三卷》:灸癣法:日中时,灸病处影上…。

又法:…令病人正当东向户长跪,平举两手持户两边,取肩头小垂际骨解宛宛中,灸之。两火俱下,各三壮。若七壮,十日愈。

《普济方‧卷四百二十三》:治干癣,诸治大不差者,但看癣头有痱子处,即以小艾炷(疑缺“灸”字──作者)之。

《神应经‧疮毒门》:疥癣疮:曲池、支沟、阳溪、阳谷、大棱、合谷、后溪、委中、三里、阳辅、昆仑、行间、三阴交、百虫窠(即膝眼)。

《针灸集成‧卷二》:疥癣:针灸法。治疮疥顽癣,取绝骨、三里、间使、解溪、委中,或针或灸。

上一節 瘾疹
暴风客热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