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癮疹是以皮膚突發風團,時隱時現,瘙痒劇烈為特徵的一種急性皮膚病證。癮疹一名,首見於《素問‧四時刺逆從論》:「少陰有餘,病皮痹隱疹」。

其急性發病,多與下列因素有關:或因風熱、風寒之邪,客于肌膚皮毛腠理之間,致營衛不和而發病;亦可因稟賦不耐,過食膏梁厚味及魚蝦之類,蘊積腸胃,生濕生熱,復感風邪,內不得疏泄,外不得透達而發為癮疹。慢性者,則或由情志不遂,肝鬱不舒,郁久化火,耗傷陰血,或因脾虛氣弱,濕熱虫積;或因慢性久病,耗氣傷血等,均可導致營血不足,生風生燥,肌膚失養所致。

針灸治療本病證,早在《備急千金要方》中即有記載,「灸曲池二穴,小兒隨年壯,發即灸之,神良」。

現代西醫學之蕁麻疹與本證相當。

【辨證分型】

(一)外感風邪

發病急驟,風團泛發,劇痒不已,隨搔隨增,隱而迅速,甚則口唇咽喉腫脹。如屬風寒,惡寒發熱,風團色白,遇冷加重,脈象浮緊,舌苔薄白;如屬風熱,風團色紅,口乾怕熱,心煩不安,逢熱加劇,脈浮數,苔黃。

(二)腸胃濕熱

風團呈現,此起彼伏,腹痛嘔吐,神疲納呆,大便秘結或泄瀉,脈象滑數,舌苔黃膩。

(三)氣血兩虛

癮疹反覆發作,疹塊色淡,纏綿不愈,勞累則甚,并伴面白少華,神疲乏力,納呆寐差,心悸氣短等,舌淡胖,脈細弱。

【治療】

(一)外感風邪

1.治則:疏風活血。

2.處方:曲池、血海;風寒加風門、風熱加大椎。

3.方義:曲池,手陽明之合,大腸與肺相表裡,故可泄風清熱;血海屬脾經,可理血活血,和營通絡,風去血活,風團自消,此二穴相配治癮疹有殊效。如屬風寒,膀胱經之風門,祛風散寒;如為風熱,配諸陽之會大椎,泄熱達邪。

4.治法:風門用艾卷雀啄法灸之,余穴均用瀉法。中強刺激持續運針1~2分鐘,留針。

(二)腸胃濕熱

1.治則:清熱化濕,通腑消疹。

2.處方:三陰交、足三里、內關、曲池。

3.方義:三陰交乃脾經之穴,脾胃相表裡,針之健脾化濕通胃腑;足三里與曲池分別為手足陽明經之合穴,兩穴配合,外可泄熱于表,內可利濕于下,內關通於陰維而別走少陽三焦,用以疏氣機,平嘔逆。

4.治法:內關穴、三陰交穴平補平瀉,余穴採用瀉法。

(三)氣血兩虛

1.治則:補氣固表,養血祛風。

2.處方:膈俞、風門、脾俞、氣海、血海、足三里。

3.方義:取脾俞、氣血、足三里,意在補脾益氣,以開化源;膈俞、血海皆為調血要穴,補之可養營生衛,瀉之能活血祛瘀,與上穴配合,益氣養血以治其本,輕瀉風門,祛風達邪以治其標。

4.治療:風門用瀉法,余穴均用補法,并加艾條溫灸,留針20~30分鐘。

【古方輯錄】

《千金翼方‧卷十七》:「風熱赤疹痒,搔之逐手作瘡方。…灸法:以一條艾蒿長者,以兩手極意尋之著壁,立兩手并蒿竿拓著壁伸十指,當中指頭以大艾炷灸蒿竿上,令蒿竿斷,即上灸十指,差,于後重發,更依法灸,永差」。

《針灸資生經‧第七》:「肩髃、治熱風癮疹」。「曲池、治刺風癮疹」。

《神應經‧小兒門》:「熱風癮疹:肩髃、曲池、曲澤、環跳、合谷、湧泉」。

《針灸集成‧熱風癮疹》:「熱風癮疹:曲池、曲澤、合谷、列缺、肺俞、魚際、神門、內關」。

《神灸經綸‧卷四》:「癮疹、曲池、陽溪、天井」。

上一節 纏腰火丹
白疕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