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丹毒系指以局部皮膚粘膜突然紅灼痛,色如丹塗脂染為特徵的一種急性感染性病證。因其發病部位不同,命名亦異:發于頭面稱「抱頭火丹」,走游全身稱「赤游丹」,生在脛踝叫「流火」等。

本證發病,有因血分本有熱,復感風熱外邪,內外合邪表于肌膚,甚則風火相煽,火毒熾盛,內陷入營,上擾神明;有因皮膚破損,感染毒氣,濕熱下注化火,郁于皮膚;或肝膽濕熱,蘊結化火,蒸騰于外,發為丹毒。

針灸治療本證,在明代的一些針灸著作上多有記述,採用針刺、放血之法,頗能獲效。

現代西醫學之丹毒與本證基本一致。

【辨證分型】

(一)風熱化火

常見於頭面,發病急驟,惡寒發熱,顏面潮紅腫痛,皮膚光澤緊張,呈現小片紅斑,紅灼熱,迅速蔓延至正面部及頭部,頭痛口渴,便秘溺赤,脈浮數,舌紅,苔黃;如毒熱內攻,見寒顫高熱,噁心嘔吐,神昏譫語,脈象洪數,舌質紅降。

(二)濕熱蘊結

如為濕熱下注,則見下肢局部皮膚紅,腫疼灼熱,界限明顯,膚色光亮,惡寒發熱,週身疼痛,脈滑數,苔黃膩;如為肝膽濕熱,多見腰腹,局部皮膚紅赤,灼熱疼痛,惡寒發熱,口苦脅痛,小便短赤,脈弦滑,苔黃膩。

【治療】

(一)風熱化火

1.治則:清血熱,祛風毒。

2.處方、太陽、合谷、阿是穴;毒熱內攻加委中、百會。

3.方義:太陽為經外奇穴,善疏風而清血中之熱;合谷為手陽明經之原,陽明經上達面部,「頭面合谷收」,刺之泄熱止痛;阿是穴系病灶所在,用叩刺之法祛血毒,通郁阻。如毒熱內攻,加「血郄」委中涼血解毒,百會醒腦寧神。

4.治法:委中以三棱針瀉血;阿是穴用梅花針中等強度反覆叩刺;太陽穴刺後,擠去毒血,余穴均用瀉法。

(二)濕熱蘊結

1.治則:利濕熱,通郁滯。

2.處方:曲池、足三里、阿是穴;濕熱下注加委中、陷谷、肝膽濕熱加期門、蠡溝。

3.方義:曲池為手陽明大腸經之合穴,「合治內府」,故可清腸熱,逐癰毒;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合穴,亦能健脾化濕瀉熱毒;阿是穴,泄毒散結,疏通病所氣血。如為濕熱下注,加委中與胃經之輸陷谷,導邪外出;如為肝膽濕熱,加期門與肝經之絡蠡溝以疏肝膽經氣,利肝膽濕熱。

4.治法:先取阿是穴,以三棱針或小眉刀在紅腫之處散刺出血,并拔罐;繼用針刺,宜導出向病所感傳的氣至針感,適當加強刺激強度,均用瀉法。

【古方輯錄】

《外科證治全書‧卷五》:「凡赤游、丹毒…法用細瓷器打碎,取有鋒芒者一塊,以箸一根劈開頭尖夾之,用線縛定,兩手指輕撮箸尾,令瓷鋒正對患處,約懸寸許,再用重箸一根,頻擊箸頭,令毒血遇刺即出,毒氣自退」。

《神應經‧小兒門》:「赤游風:百會、委中」。

《針灸大成‧卷九》:「渾身發紅丹:百會、曲池、三里、委中」。

上一節 疔瘡
纏腰火丹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