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瘰疬,又称鼠瘘,系结核生于颈项腋间的一种常见外科病症。首见于《内经》:“寒热瘰疬,在于颈腋者…”(《灵枢‧寒热》)。

本病病因病机,多因感受外来之毒气,留于经络,或由忧思恼怒,肝气郁结,郁而化火,炼津成痰,阻于少阳经络。痰浊凝结于筋,则成肿块结核。毒气久留或气郁化火,损伤阴液,可现阳虚潮热之象。

针灸治疗瘰疬,最早见于《内经》。《素问‧骨空论》说:“鼠瘘寒热,还刺寒府,寒府在附膝外解营”。《针灸甲乙经》记载了具体的取穴。自《备急千金要方》提出隔物灸治本病之后,历代创制了多种隔物灸法,如隔葶苈饼灸、隔商陆饼灸、隔莨菪根灸等等。随着古人对本病实践的不断增加,认识也愈加深入,至明清的医籍,多已根据瘰疬的不同部位和症候进行取穴治疗,同时在针刺手法上也有较大的发展。

本病相当于现代西医学之淋巴结核。

【辨证分型】

(一)气郁痰结

耳前后及颈腋等处,结核肿胀,质地坚实,推之不移,不红不痛,无明显全身症状,脉苔一般无异常。

(二)阴虚内热

证见潮热、盗汗,面色少华或潮热颧红,五心烦热,失眠,口干咽燥,结核可有化脓或溃烂,脉细数,舌红少苔。

【治疗】

(一)气郁痰结

1.治则:疏经解毒,软坚消结。

2.处方:百劳、天井、肘尖、阿是穴、支沟、阳陵泉、阳辅、肩井、渊液。

3.方义:本型多由气结毒留痰凝,阻于少阳经脉,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故取手足少阳之腧穴渊液、天井、支沟、阳陵泉、阳辅、肩井以疏经气而解郁结;取百芳、阿是穴以解毒消局部之肿胀;肘尖为治疗瘰疬之专穴。

3.治法:每次取3~5穴,可轮流取用。其中,阿是穴、肘尖、阳辅、肩井、均用灸法。可用着肤灸3~5壮,亦可隔蒜或葶苈饼等药饼灸,艾炷如小指头,灸7壮。余穴用针刺法,其中阿是穴亦可针刺,针法为:先针至皮下,停针候气,再推针入内,在结核内部反复提插3遍出针。其他穴位施平补平泻手法,留针15~20分钟。

(二)阴虚内热

1.治则:养阴清热。

2.处方:大椎、间使、三阴交、太溪、膏肓、阿是穴、肘尖。

3.方义:本方用大椎、间使以退虚热,用三阴交、太溪壮水制阳以治阴虚内热,膏肓一穴,能治虚损之证,为治劳瘵之有效穴位。阿是穴、肘尖重在解毒消结。

4.治法:大椎、间使用平补平泻法,阿是穴、肘尖用泻法,余穴用补法。阿是穴亦可用灸法。

【古方辑录】

《针灸甲乙经‧卷之十一》:马刀肿瘘,渊液、章门、支沟。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三》:灸一切瘰疬在项上及触处,但有内结,凝似作瘘…以独头蒜截两头留心,大作艾炷,称蒜大小,帖疬子上灸之。勿令上破肉,但取热而已,七壮一易蒜。日日灸之,取消止。

《针灸资生经‧第七》:大迎、五里、臂,主寒热颈瘰疬。

针瘰疬,先拄针皮上三十六息,推针入内之追核大小,勿出核,三上三下乃出针。

《普济方‧卷四百二十三》:治一切瘰疬,以平仰置肩上,微举肘取之,肘骨尖上是穴。随所患处,左即灸左,右即灸右,艾炷小筋头大。三壮即愈。复作,即再灸。不过三次,根除。神验。

治瘰疬灸葶苈饼子法:用葶苈子二合,豉半升,汤浸令软,捣熟,捻作饼子,如钱厚安在疬子上,以艾炷如小指大,灸饼子,五日一度,灸七壮。

《类经图翼‧十一卷》:瘰疬…肩髃(七壮、九壮)、曲池,此二穴,乃治疬秘法也:天池、天井(二七壮)、三间(三七壮)。

《针灸大成‧卷九》:瘰疬结核:肩井、曲池、天井、三阳络、阴陵泉。

上一節 肠痈
外痈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