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疣為皮膚之良性贅生物。因發病部位及形態的不同,有「千日瘡」、「扁瘊」等的區別。隋‧《諸病源候論》對本病症的記載述頗詳。

關於疣的病因病機,目前認為其內因為肝虛血燥,筋脈不榮,外受風熱之邪,搏于肌膚,以致氣滯血瘀而生。

針灸治疣,在古籍中首見於《靈樞‧經脈》篇:「手太陽之別,名曰支正,…實則節弛肘廢,虛則生疣,小者如指痂疥,取之所別也」。後世,如《備急千金要方》,則主張在疣上艾灸進行治療,《針灸資生經》建議在灸治同時,配合藥物外擦。《醫宗金鑒》還列有「灸贅疣穴歌」。雖然古代醫籍記載頗多,但用穴較少,其中直接灸疣體法目前仍有應用。

本病症與現代西醫學之疣相當,千日瘡類尋常疣,扁瘊類扁平疣。

【辨症分型】

(一)毒凝肌膚,氣滯血瘀。

皮損初起小如粟米,漸大可如豌豆,突出皮面,質地堅硬,色灰褐或污黃,表面粗糙。數目多少不一,少則一、二個,多則數十個,甚至百餘個遍生肢體。多無自覺症狀,碰撞、摩擦易出血。

(二)風熱挾瘀,搏于肌膚。

為針頭至粟粒大小扁平丘疹,光面光滑,呈淡褐色或正常膚色,數目較多,密集或散在分佈,好發于顏面、手背、前臂、肩胛等部,輕度搔痒或無自覺症狀。

【治療】

(一)毒凝肌膚,氣滯血瘀。

1.治則:清熱解毒,活血軟堅

2.處方:阿是穴(母疣,即最先長出或體積最大者)。肺俞、曲池、風市、血海。

3.方義:取阿是穴以破壞疣體之營養血管,使其枯萎脫落;刺肺俞,以宣通皮毛之氣血;曲池、風市為歷代醫學家治皮膚病之要穴,瀉之可疏散肌膚之風熱,再加血海涼血化瘀,軟堅散結,有助疣體之枯萎。

4.治法:阿是穴以粗針刺之,或以麥粒大艾炷作著膚灸,余穴均用瀉法。

(二)風熱挾瘀,搏于肌膚。

1.治則:清熱解毒,散風活血。

2.處方:風池、曲池、合谷、太陽、陽白、血海、阿是穴(母疣)、拳尖。

3.方義:本型乃外感風熱邪毒,阻于肌膚所致。故取風池、曲池、合谷針而瀉之,散風清熱;針瀉血海,涼血化瘀;太陽、陽白為局部取穴,瀉之以疏通經氣,活血散結刺母疣其義同上;拳尖為古人治疣之驗穴。

4.治法:上穴均用瀉法。拳尖穴用麥粒大艾炷,著膚灸3~5壯。

【古方輯錄】

《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三》:疣目:著艾炷疣目上,灸之三壯即除。

《針灸資生經‧第七》:支正,治生疣目。

《醫宗金鑒‧卷八十六》:灸贅疣穴歌:贅疣諸痣灸奇穴,更灸紫白二癜風,手之左右中指節,屈節尖上宛宛中。(註:灸癜風及贅疣諸痣奇穴,其穴在左右手中指節宛宛中,俗名拳尖)。

《神灸經綸‧卷四》:身面贅疣;當疣上灸三壯即消,亦有止灸一壯,以水滴之自去。

上一節 乳癰
腸癰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