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疣为皮肤之良性赘生物。因发病部位及形态的不同,有“千日疮”、“扁瘊”等的区别。隋‧《诸病源候论》对本病症的记载述颇详。

关于疣的病因病机,目前认为其内因为肝虚血燥,筋脉不荣,外受风热之邪,搏于肌肤,以致气滞血瘀而生。

针灸治疣,在古籍中首见于《灵枢‧经脉》篇:“手太阳之别,名曰支正,…实则节弛肘废,虚则生疣,小者如指痂疥,取之所别也”。后世,如《备急千金要方》,则主张在疣上艾灸进行治疗,《针灸资生经》建议在灸治同时,配合药物外擦。《医宗金鉴》还列有“灸赘疣穴歌”。虽然古代医籍记载颇多,但用穴较少,其中直接灸疣体法目前仍有应用。

本病症与现代西医学之疣相当,千日疮类寻常疣,扁瘊类扁平疣。

【辨症分型】

(一)毒凝肌肤,气滞血瘀。

皮损初起小如粟米,渐大可如豌豆,突出皮面,质地坚硬,色灰褐或污黄,表面粗糙。数目多少不一,少则一、二个,多则数十个,甚至百余个遍生肢体。多无自觉症状,碰撞、摩擦易出血。

(二)风热挟瘀,搏于肌肤。

为针头至粟粒大小扁平丘疹,光面光滑,呈淡褐色或正常肤色,数目较多,密集或散在分布,好发于颜面、手背、前臂、肩胛等部,轻度搔痒或无自觉症状。

【治疗】

(一)毒凝肌肤,气滞血瘀。

1.治则:清热解毒,活血软坚

2.处方:阿是穴(母疣,即最先长出或体积最大者)。肺俞、曲池、风市、血海。

3.方义:取阿是穴以破坏疣体之营养血管,使其枯萎脱落;刺肺俞,以宣通皮毛之气血;曲池、风市为历代医学家治皮肤病之要穴,泻之可疏散肌肤之风热,再加血海凉血化瘀,软坚散结,有助疣体之枯萎。

4.治法:阿是穴以粗针刺之,或以麦粒大艾炷作著肤灸,余穴均用泻法。

(二)风热挟瘀,搏于肌肤。

1.治则:清热解毒,散风活血。

2.处方:风池、曲池、合谷、太阳、阳白、血海、阿是穴(母疣)、拳尖。

3.方义:本型乃外感风热邪毒,阻于肌肤所致。故取风池、曲池、合谷针而泻之,散风清热;针泻血海,凉血化瘀;太阳、阳白为局部取穴,泻之以疏通经气,活血散结刺母疣其义同上;拳尖为古人治疣之验穴。

4.治法:上穴均用泻法。拳尖穴用麦粒大艾炷,著肤灸3~5壮。

【古方辑录】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三》:疣目:著艾炷疣目上,灸之三壮即除。

《针灸资生经‧第七》:支正,治生疣目。

《医宗金鉴‧卷八十六》:灸赘疣穴歌:赘疣诸痣灸奇穴,更灸紫白二癜风,手之左右中指节,屈节尖上宛宛中。(注:灸癜风及赘疣诸痣奇穴,其穴在左右手中指节宛宛中,俗名拳尖)。

《神灸经纶‧卷四》:身面赘疣;当疣上灸三壮即消,亦有止灸一壮,以水滴之自去。

上一節 乳痈
肠痈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