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鼻槁系指以鼻內乾燥,肌膜萎縮,鼻竅寬大為特徵的一種病症。本病名首見於《內經》。後世,尚有稱「鼻燥」、「鼻干無涕」等。

鼻槁的病因病機為肺陰虧虛,氣津不足,無以滋潤鼻竅;或脾氣虛弱,鼻竅肌膜失于濡養,導致鼻槁。

針灸治療本病,首于見《靈樞‧寒熱病》篇,提到:「皮寒熱者,不可附席,毛髮焦,鼻槁臘,不得汗。取三陽之絡,以補手太陰」。後世醫著載述不多,《針灸資生經》中曾記載王執中治其母鼻干醫案一則,有一定借鑒。

本病證相當於現代西醫學之萎縮性鼻炎。

【辨證分型】

(一)肺陰虧虛

鼻內乾燥較甚,肌膜萎縮,涕液穢濁,痂皮多,咽痒時咳,少氣乏力,脈細數,舌紅苔少。

(二)脾氣虛弱

鼻涕如漿如酪,其色微黃淺綠,痂皮淡薄,鼻內肌膜淡紅,萎縮較嚴重,鼻氣腥氣,兼食呆腹脹,疲乏少氣,大便時溏,脈緩弱,唇舌淡白,苔白。

【治療】

(一)肺陰虧虛

1.治則:養陰潤燥。

2.處方:迎香、太淵、上星、懸鐘、禾髎、合谷。

3.方義:迎香、禾髎;調和鼻部氣血,以滋鼻竅,太淵、合谷分別為手太陰、陽陰原穴,太陽、陽明互為表裡,取之可滋養肺陰;上星、懸鐘為古代治本病之驗穴。

4.治法:迎香、禾髎施平補平瀉法,懸鐘用艾炷作無疤痕灸法,每次3~5壯,余穴均用補法。

(二)脾氣虛弱

1.治則:培土生金。

2.處方:迎香、禾髎、三陰交、足三里、百會。

3.方義:取迎香、禾髎,其義同上;三陰交為足三陰之交會而屬脾經,足三里為胃經之合,針之可補益脾胃之氣,培土生金;百會可升提至中氣。上穴合用,使津液充沛而上潤鼻竅。

4.治法:用補法,足三里、三陰交可加用溫針法,百會針後加灸。

【古方輯錄】

《針灸資生經‧第六》:鼻中乾、鼻衄等…皆灸絕骨五十壯。

執中母氏久病鼻干,有冷氣。問諸醫者,醫者亦不曉,但云病去自愈,既而病去,亦不愈也。後因灸絕骨而漸愈。執中亦嘗患此,偶絕骨微痛而著艾,鼻干亦失去。

《類經圖翼‧十一卷》:鼻寒不聞香臭,囟會(自七壯至七七壯,灸至四日漸退,七日頓愈)、上星、迎香(刺)、天柱、風門。

上一節 鼻淵
乳蛾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