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牙痛,是指牙齿因某种原因引起疼痛而言。早在安阳殷墟甲骨文就有关于龈病的记载。《内经》述之颇详。

牙痛,多因风火邪毒侵及牙体或牙龈,邪聚不散,气血滞留,瘀阻脉络而为病;亦有恣酒嗜辛,肠胃积热,郁久化火,火毒循胃经上攻于齿所致。慢性牙痛,多系肾阴亏耗,阴虚火盛,虚火上炎,灼炼牙龈而痈。

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中已提到灸治牙痛:“病齿痛…皆久(灸)臂阳明 (脉)”。《灵枢‧杂病》篇,进而加以初步辨治:“齿痛,不恶清饮,取足阳明;恶清饮,取手阳明”。历代更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现代西医学中,牙齿及牙周组织各种病变所致的牙痛可按本证辨治。

【辨证分型】

(一)实火牙痛

症见牙痛剧烈,齿龈红肿。如为风火牙痛,则见发热恶寒,口渴咽干,牙痛遇冷稍减,受热增剧,脉浮数,舌红,苔白而泛津;如为胃火牙痛,牙痛更甚,齿龈可渗血益脓,腮边红肿,热而痛,口渴而臭,便秘尿黄,脉洪数,舌红绛,苔黄而燥。

(二)虚火牙痛

虚火牙痛,症见牙齿隐痛,时作时止,午后痛甚,日久不愈,牙龈萎缩,甚则牙浮齿动,常伴腰膝酸软,脉细数,舌质嫩红,少苔。

【治疗】

(一)实火牙痛

1.治则:泄风热,泻胃火。

2.处方:颊车、下关、合谷;风火加太阳,胃火加内庭。

3.方义:因手足阳明之络经均入于齿,牙痛多与风热、火毒损阳明络脉有关,故治疗时常以阳明经穴为主。颊车、下关分别位于下齿与上齿区域,可泄病所之火毒,疏通经气;合谷属远道取穴,该穴是镇牙痛之验穴,如属风火牙痛,刺太阳以清风热;如属胃火牙痛,加胃经之荥内庭,以降胃火。

4.治法:太阳深刺,施泻法。运针1~2分钟后去针,挤去恶血。余穴均用泻法,留针至痛止或痛缓,其间须作间断运针刺激。牙痛病因复杂,针灸以镇痛为主,故止痛后尚需配合其他疗法,对部分患者宜作病因治疗。

(二)虚火牙痛

1.治则:滋肾阴,降虚火。

2.处方:合谷、颊车、太溪、然谷。

3.方义:取肾经原穴太溪,补之以滋阴益肾,复取肾经荥穴的然谷,泻之以降虚火,合谷颊车通络止痛。

4.治法:太溪用补法,余穴用轻泻法。留针至痛止或痛缓。

【古方辑录】

《千金翼方‧卷二十六》:“牙齿疼,灸两手中指背第一节前有陷处七壮,下火立愈。齿疼,灸外踝上高骨前交脉上七壮”。

《针灸资生经‧第六》:“阳谷、正营,主上牙齿痛。阳谷、液门、商阳、二间、四渎,主下牙齿痛”。

《百症赋》:“耳门、丝竹空,住牙疼于顷刻”。

《神应经‧鼻口门》:“牙疼:曲池、少海、阳谷、阳溪、二间、液门、颊车、内庭、吕细(在内踝骨尖上,灸二七壮)。上牙疼:人中、太渊、吕细、灸臂上起肉中,五壮。下牙疼:龙玄(在侧腕交叉脉)、承浆、合谷、腕上五寸,两筋中间,灸五壮”。

上一節 口疮
暴盲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