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口疮,又名口疡,口疳,系指口舌表面溃烂,形若黄豆的一种病证。《内经》中已有记载,如《素问‧气交变大论》说:“岁金不及,炎水乃行…民病口疮”。

关于本病的病因病机多由心脾积热,外感邪热,或阴虚阳亢,或虚阳浮越等,致邪热上蒸,或虚火上浮,致发口疮。

针灸治疗口疮,自宋代以后的针灸著作中多见,如《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针灸资生经》、《类经图翼》、《针灸集成》等均有记载。早期强调取局部穴,至明代以后主张远道取穴和局部取穴结合。关重视用泻法和刺血。

本病证与现代西医学之复发性口疮相当。

【辨证分型】

(一)脾胃伏火

口舌溃疡形状多不规则,大小不等,色黄,灼热疼痛,面红口热,口渴口臭,唇红舌燥,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脉实有力,舌偏红,苔黄或厚腻。

(二)阴虚火旺

口舌溃疡大小不等,反复发作,色灰黄,轻度灼热,口燥咽干不欲饮,五心烦热,面热唇红,腰膝酸软,脉细弦。

【治疗】

(一)脾胃伏火

1.治则:清热泻火。

2.处方:足三里、曲池、合谷、金津、玉液。

3.方义:足三里、曲池、合谷均属阳明经脉,针之能奏清热泻火之效,金津、玉液为局部奇穴,刺之可凉血止痛。

4.治法:足三里、曲池、合谷用泻法,刺激宜强,金津、玉液以消毒三棱针点出血。

(二)阴虚火旺

1.治则:滋阴降火。

2.处方:劳宫、后溪、委中、廉泉、承浆、太溪。

3.方义:本型多系心肾阴亏,虚火上炎,薰灼口舌所致,取后溪、委中,古人认为此二穴乃心火肾水之表,故可用于降心肾上炎之虚火;劳宫为心包经之荥穴,可增泻心火之效;太溪为足少阴之原穴,可滋肾阴,廉泉、承浆为局部取穴,有疏通经气、止痛消炎的作用。

【古方辑录】

《针灸资生经‧第六》:承浆:口齿疳蚀生疮。…小儿口有疮蚀,龈烂臭秽冲人,灸劳宫各三壮。

《类经图翼‧十一卷》:口舌疮痛糜烂疳蚀:颊车、地仓、廉泉、承浆、天突、金津、玉液(上二穴刺出血)、合谷、阳陵泉(治胆热口苦善太息)。

《针灸集成‧卷二》:口疮:取承浆、合谷、人中、长强,又取金津、玉液,各出血。又取委中泻后溪,此二穴乃心火肾水二经之表,胆俞、小肠俞,各灸七壮。又刺太冲、劳宫。

上一節 喉喑
牙痛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