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體針

(一)取穴

常用穴:素髎、內關、湧泉。

備用穴:水溝、足三里、十宣、百會、合谷。

(二)治法

一般僅取常用穴,如用之收縮壓仍不能達80毫米汞柱,可適當加備用穴位,應用中等強度的平補平瀉手法。素髎穴從鼻尖端斜向上刺入,深0.5~1寸,持續運針30分鐘;其他穴位可連續捻轉提插3~5分鐘,稍作間歇繼續運針,直至血壓回升,留針1~12小時,視血壓穩定,症情改善後去針。留針期間宜間斷予以運針。

(三)療效評價

針灸治療休克的療效判斷標準為:(1)顯效:半小時內收縮壓上升至80毫米汞柱以上,且12小時內一直保持穩定,或者全身情況改善,血壓在1~2小時內上升至80毫米汞柱以上;(2)有效:全身情況及血壓有改善,但血壓在2小時以內仍未能上升至80毫米者;(3)無效:全身情況及血壓無改善。

以針刺法治療514例,其有效率為88.6~93.3%。(4,6~10,13)

穴位注射

(一)取穴

常用穴:水溝、復溜、太溪。

(二)治法

藥液:0.5%普魯卡因注射液。

以五號齒科長針頭刺至一定深度,施捻轉提插手法,使之有明顯的得氣感,然後推入藥物,能引出傳導針感為佳。每穴2~4毫升,總量不超過8~10毫升。

(三)療效評價

治療26例,有效率為80.1%(3)。

艾灸

(一)取穴

常用穴:關元。

備用穴:膻中、百會、氣海。

(二)治法

先灸關元,療效不佳再加取備用穴。以艾卷作雀啄法熏灸,離穴區距離以病人能耐受為度,不計時間(一般15~30分鐘),至汗出脈動為度。亦可以先針刺,施平補平瀉之法2~3分鐘後取針,再施灸。如停灸後血壓下降,可以反覆施灸。

(三)療效評價

艾灸法對感染性休克和低血容量性休克效果較好。治療67例,有效率為67.6~73%(3,12)。

耳針

(一)取穴

常用穴:腎上腺、皮質下、升壓點、心。

備用穴:神門、肺、交感、肝。

升壓點位置:屏間切跡之正下方。

(二)方法:以常用穴為主,每次僅取1~2穴,療效不明顯時再酌加。常規消毒後,用毫針直刺至耳軟骨中部,針感為針刺樣痛或脹痛,以中度捻力迅速捻轉2分鐘,頻率為50次/分,然後接上電針儀行連續刺激,適當調節其頻率與強度,直至升壓滿意為止。

(三)療效評價

用上法治療50例,有效率96%(8)。

體針(之二)

(一)取穴

常用穴:上星透百會。

備用穴:足三里。

(二)治法

先取常用穴,以28號毫針刺入,自上星直透百會,亦可自百會和上星分別進針透刺,以200次/分左右速度捻轉1分鐘,每5分鐘運針1次;繼取足三里,針刺得氣後以100次/分捻轉1分鐘,每10分鐘捻轉1次。直留針至症情緩解。

(三)療效評價

以本法救治冠心病休克12例,結果,痊癒10例,顯效2例,總有效率100%(14)。

主要參考文獻

(1)龐中彥。虛脫(休克)的針灸療法。廣東中醫藥1952;7:45。

(2)沈永康,等。灸法防治休克的實驗研究與臨床應用。中華外科雜誌1963;11(1):30。

(3)上海第二醫學院附屬廣慈醫院。中西醫結合防治休克的研究。全國中西醫結合研究工作經驗交流會議資料選編。人民衛生出版社,1961:73。

(4)湖南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用新針治療中毒性休克。新醫學1970;(附刊7):17。

(6)陳契賢。針灸搶救嚴重休克病人的療效介紹。中醫雜誌1962;4:30。

(7)胡廷溢,等。針刺對產科休克療效的觀察。中華婦產科雜誌1960;1:23。

(8)廣東省中山縣橫欄公社衛生院。新針治療休克六例報告。新醫學1971;8:50。

(9)田道正。急症的針灸治療。中國急救醫學1983;3(1):58。

(10)危北海。針灸治療休克的臨床研究概況。中國針灸1982;2(6):43。

(11)楊日初,等。艾灸關元對休克患者血壓和指溫的影響。上海針灸雜誌1985;1:1。

(12)中醫研究院。針灸研究進展。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79:189~196。

(13)張從道。針刺治療休克150例臨床觀察。中國針灸1989;9(4):22。

(14)金時年,頭針配合體針搶救冠心病休克12例。針灸學報1990;6(2):50。

上一節 昏迷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