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疾病防治 » 病症治疗 » 传染病 » 慢性病毒性肝炎
【內容】

穴位注射

(一)取穴

常用穴:足三里、脾俞、肝俞、三阴交、至阴。

备用穴:期门、中都、胃俞、地机。

(二)治法

药液:丹参注射液、肌苷酸钠、维生素B1加维生素B12、维生素K1,任取一种。以常用穴为主,疗效不显时酌配或改用备用穴。每次取2对穴。每穴注射量:丹参注射液为1毫升,肌苷酸钠为50~100毫克,维生素K1为5毫克,维生素B12毫升(含量100毫克)和维生素B121毫升(含量100微克)混合后,分注于4穴。注射时,用5号齿科长针头,穴位常规消毒后,迅速刺入,慢慢送针,至有较明显的酸胀得气感时,用中等速度推入药液。第一疗程,每日1次,至第二疗程,如症状改善,可改为隔日1次,待各项肝功能正常,症状消失后,宜剂量减半,再巩固一、二疗程。15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疗效标准:痊愈:经治疗后,症状消失,各项肝功指标正常,肝大回复;显效:症状均明显减轻或多数症状消失,肝功指标接近正常或肝功指标多数正常,肝大改善;有效:症状和体征有一定改善;无效:症状和体征均无改善,或反趋向恶化。

共治157例,大部分都有不同程度效果。其中108例,按以上标准评定,痊愈26例(24.1%),显效23例(21.3%),有效43例(39.8%),无效16例(14.8%)。总有效率为85.2%(8~9,14)。

艾灸

(一)取穴

常用穴:(1)肝俞、脾俞、大椎、至阳、足三里;(2)期门、章门、中脘、膻中、石子头。

石子头位置:太渊穴上3寸。为古人治疸消黄之验穴。

(二)治法

采用麦粒灸或药饼灸。可任选一种,亦可交替使用。每次选一组穴,两组交替。麦粒灸法为,取纯艾制成麦粒大小艾炷,先于施灸部位涂少许凡士林或大蒜汁,趁其未干时,将艾炷置于其上,点燃。当艾炷燃至一半左右,患者感到皮肤发烫或有灼痛时,即用镊子将剩下之艾炷夹去,换新艾炷施灸,以局部皮肤红晕为度。一般每次灸5~7壮。隔饼灸,为隔附子饼灸。可用附子切成薄片,亦可将附子研末,以黄酒调和作饼,厚约0.3~0.6厘米。施灸时,用重2克之艾炷,下衬附子饼和脱脂棉,灸至患者感灼热不可忍时,可略移动附子饼,或另易新炷。每次每穴灸3~5壮,以皮肤出现红晕为度。隔日1次,3个月为一疗程。一般治疗一疗程,如未见效,可隔一周后,续灸。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观察24例,经3个月治疗后,患者的主要症状得到改善,以消化道诸症的改善最为明显,体征方面则以肝区叩痛减轻为主。肝脾肿大超过肋下2厘米者,则艾灸后无明显回缩。艾灸后,还对血清谷丙转氨酶(S-GPT)、血清前白蛋白(PA)和血清α1酸性糖蛋白(α1-AG)、血清γ-GT等肝功指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10)。

体针

(一)取穴

常用穴:(1)至阳、肝俞、阳陵泉;(2)大椎、气海。

备用穴:足三里、丘墟。

(二)治法

慢性肝炎取第一组,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取第二组穴。酌配备用穴。第一组穴操作,至阳穴向上斜刺1寸,肝俞向脊椎侧斜刺,阳陵泉和足三里均直刺1.5寸,以得气为度,留针10分钟。第二组,大椎穴针刺得气后,小幅度持续捻转1~2分钟,以向下传导为佳,不留针。气海穴直刺至局部酸胀,留针30分钟,如配足三里,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捻转1次。针后以艾条温和灸5~10分钟。丘墟穴,直刺,得气后施平补平泻法。二组穴,均为每周针3次,3周一疗程,疗程间停针3~5天。

(三)疗效评价

共治慢性肝炎21例,针刺后疗效与服用垂盆草冲剂相同,且在降低HBsAg滴度和促使HBeAg的转阴上,效果更为明显(5)。

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抗原携带者,共观察32例。总近期有效率为75.0%。其中HBsAg有效率71.9%(转阴率25%),HBeAg阴转率33.3%,抗-HBe阳转率为25.0%;抗-HBc阴转率为25.0%;HBV-DNA阴转率为28.6%。远期总有效率(经一年随访)为72.7%(11)。值得一提的是,有人通过对4069人调查,发现既往有针灸史者的HBsAg的阳性率2.5%,较无针灸既往史者的阳性率8.0%为低,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可降低阳性率,这与针刺在调衡阴阳的基础上全面增强抗病能力有关。当然,也要求在针刺时重视严格消毒,以防止通过针具等传播(12)。

耳针

(一)取穴

常用穴:肝、脾、肾、肝炎点、三焦。

备用穴:失眠多梦加神门、皮质下;胃纳不佳加胃;便秘腹胀加大肠;口干口苦加胰胆、腹。

(二)治法

每次取常用穴3~4穴,据症酌配备用穴。找得耳穴敏感点后,用揿钉式皮内针埋入,上用胶布固定。或用磁珠压丸法,方法是以市售380高斯左右强度的小型磁珠,置在0.7×0.7厘米见方的胶布上,贴在敏感点处。每日令患者自行按压耳穴3~4次,每次3~5分钟。每周埋针或压丸2次,7~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为5~7天。

(三)疗效评价

以耳穴埋针治疗100例慢性肝炎病人,结果痊愈50例(50.0%),显效12例(12.0%),有效25例(25.0%),无效13例(13.0%)(13)。

主要参考文献

(1)徐绍纬。针灸治疗急慢性肝炎的经验介绍。黑龙江医刊1959;(7):47。

(2)广州市传染病医院门诊部。穴位注射维生素B1、B12对慢性肝炎肝功能恢复情况的近期观察。新医药通讯1973;(2):19。

(3)徐干,等。穴位针刺治疗慢性迁延性肝炎213例疗效观察。新中医1989;(2):30。

(4)李复峰,等。国外针灸经验。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6:17。

(5)猪狩知之,等(宋维炳译)。慢性肝病时针灸疗效的探讨。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3;(5):57。

(6)周福田,等。水针穴位注射对迁延性、慢性肝炎的疗效观察。四川中医1983;1(3):53。

(7)童绍宏。丹参注射液治疗迁慢性肝炎39例近期疗效观察。福建医学杂志1980;(1):50。

(8)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门诊部:肌苷酸钠穴位注射治疗慢性肝炎疗效观察。新医药通讯1972;(2):15。

(9)焦国瑞。针灸临床经验辑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95。

(10)夏韦江,等。艾灸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研究。上海针灸杂志1988;(1):3。

(11)陶明忠,等。针灸治疗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的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中国针灸1988;8(1):28。

(12)张晓彬,等。针刺降低HBsAg阳性率的调查。针灸论文摘要选编1987:110,北京。

(13)广州部队总医院理疗科。耳针埋针治疗慢性肝炎100例。浙江中医药1978;(3):11。

(14)徐干,等。穴位注射液VK1,治疗慢性活动性肝炎疗效观察。江苏医药1988;(9):封3。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