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体针(之一)

(一)取穴

常用穴:大椎、陶道、间使、后溪。

备用穴:肝俞、膈俞。发热加曲池;头痛加百会、太阳;胸闷加内关、阳陵泉。

(二)治法

一般仅取常用穴。多在发作前2~3小时治疗。大椎、陶道针刺深度1寸左右;以取得疼、麻、胀或蚁走感为度,得到感应即行退入无感觉区,切忌深刺入脊髓腔及深部留针。留针30分钟~1小时,每隔5~10分钟,运针1次;亦可持续捻转提插20分钟后去针。补泻随症而施,如先寒后热者,宜先补后泻;先热后寒者,则先泻后补。刺激强度按体质与症情而定,以稍强为宜。恶性疟者,针后以艾卷熏灸,直至穴区皮肤潮红。

(三)疗效评价

疗效标准:(1)痊愈:发作日针刺1~2次(逐日针刺5次),发作停止,血检疟原虫连续2~3次(每日1次)阴性者;(2)近控:发作日针刺1~2次(逐日针刺5次),发作停止,血检疟原虫阳性者;(3)无效:发作日针刺3次(逐日针刺5次)仍发作。

以上法治疗229例,总有效率(痊愈和近控)90%以上(4~5)。恶性疟患者263例,有效率81~96.5%(6,10)。

体针(之二)

(一)取穴

常用穴:疟门。

疟门穴位置:在中指与无名指岐骨凹陷部,即第4、5掌指关节前陷中。取穴时嘱患者两手四指并拢,作轻力握拳式。

(二)治法

术者以左食指作押手固定穴位,常规消毒后,针尖向掌心以15度角刺入,徐徐进针8分至1寸深,得气后施以泻法,待针感强烈,留针20~30分钟(据症可适当延长时间)。留针期间每隔5~10分钟捻针1次,以维持针感。

(三)疗效评价

用本法治疗间日疟者270例。针治1次治愈者195例(72.3%),针治4次共治愈259例(96.43%),无效1例(0.37%),另有10例(3.2%)不明(7)。

耳针

(一)取穴

常用穴:皮质下、内分泌、肾上腺。

备用穴:神门、脊旁压痛点。

脊旁压痛点位置:在胸椎两侧寻找,多位于胸4~胸6椎旁,触压胀痛明显处即是。

(二)治法

于发作前2小时治疗,一般仅用常用穴。刺入耳穴后,反复捻针1~2分钟,行较强的刺激,并留针至预计发作后1~2小时(发作时间的预计可按前1次发作时间推算)。留针期间,每隔10分钟捻针1次。为了加强疗效,可加备用穴。脊旁压痛点,以2寸之毫针略偏向脊柱进针,得气后留针,留针时间同上。

(三)疗效评价

耳针治疗间日疟118例,有效率为78.43~85%(8,9)。

主要参考文献

(1)徐世长。针刺疟疾的经验。山西医学杂志1923;11:95。

(2)李学恩。针灸治疗疟疾之综述。中医杂志1957;3:198。

(3)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针治疟疾组。针刺治疗疟疾的临床研究。中医杂志1979;8:20。

(4)卜承忠。针刺治疗疟疾128例效果报告。中医杂志1960;7:39。

(5)江苏省杨州地区医院。针刺治疗间日疟101例疗效分析。新医学1972;12:29。

(6)欧阳勋。关于针灸治疗疟疾之我见。中医杂志1956;9:24。

(7)朱复林,等。针刺疟门治疗和预防疟疾。江苏中医1961;11:32。

(8)陈巩荪,等。耳针治疗间日疟51例临床观察。全国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一)1979:31北京。

(9)黄香林,等。耳针治疗疟疾67例疗效的观察。江苏中医1963;6:封底。

(10)刘绍裕,等。针刺对恶性疟疾230例病原疗效的观察。中国针灸1989;9(2):15

expand_less